高中物理是由物理概念组成的,概念教学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课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组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大多关注于知识的结果,轻视过程和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无序化,概念的呈现、理解和内化缺乏层次感,导致效率低下.本文就如何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进行简单分析,文辞不当之处还望同行斧正.
1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的转变
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要经过:由物理实验、生活实例—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知识的应用.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由于其本身的认识基础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的不足,难以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进行本质性的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概念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认识到引入物理概念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再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物理概念有更为深入和透彻的理解.
如何实现上述转变呢?
1.1注重联系生活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缩短学生与概念本质间的距离.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选修3-3《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节内容时,如何让学生感知“大量”呢?如果直接和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从阿伏伽德罗常数出发,学生的印象是难以深刻的.笔者联系生活实践:“我们每天都在喝水,我们喝一口水大约喝了多少水分子?”这个生活化的情境,很能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计算,很自然地理解“大量”的概念本质.
1.2注重物理实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获得都依赖于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实验情境的布设,除了实验室的常规器材外,我们还应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出发,注重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抛体运动”这节内容时,可以借助于医用的废旧盐水瓶提供一个匀速水流,改装成演示器完成平抛、斜抛运动的实验演示.
再例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解磁感线(或电场线)时,如果做实验演示通常只能见到平面状的曲线形态,将实验结果出现在黑板上时也仅是平面分布,这时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过来,制作成立体的动画,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资料,减少学生思维抽象的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对物理概念要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就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实际的应用来加以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做到“学以致用”.当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教师应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来启发、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进行灵活运用,并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消化、巩固.对一些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教师还必须通过比较或通过与某些物理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它们间的联系、区别,把这些物理概念区别清楚.当然,学生不可能通过一堂课或完成几道习题,就能对所学物理概念有比较深刻理解,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还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理解、巩固物理概念要经常化,反复化,循序渐进,逐渐深入,不断深化,在不断反复、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概念,建立概念,掌握概念,并通过实际的运用来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做到循序渐进,促进物理知识体系的有效创建呢?
2.1注重消除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知识的,物理概念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从生活中或原有的知识学习经验中会自发地总结出一些知识,这里面有些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为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应该要意识到学生的理解上会有哪些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建立正确的概念.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理想运动模型来孤立的存在于教材之中的,在后面的学习中,“自由落体运动”又是对曲线运动或复杂直线运动进行分解最为常见的一个分运动形式,同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学生容易受到相异构想的影响而犯下“亚里士多德式错误”,为了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更多的认识,笔者借助于“牛顿管”演示实验情境的创设与学生一起进行概念的探究.
2.2注重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除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关联以外,物理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物理概念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梳理知识.
例如,学生进入高中不久,学习力学问题时,力的基本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引导学生画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来完成知识的有效串接,提高概念框架整体性.
3分层设置习题,促进概念内化
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之后,有的教师就急于通过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比较综合的物理习题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这个概念的掌握,例如用高考题或高考的复习题来作为练习题,想通过这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能力,但由于习题难度设置上缺少必要的梯度,选择的题目过难导致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因而往往事与愿违,做的习题不少,而其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如何借助于习题来内化知识呢?
在预设习题教学中.虽然学生能领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讲解,但由于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本身比较抽象以及相关知识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同化没有得到较好顺应.没有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针对预设习题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构建以同化为目标的动态性习题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解答同化性动态习题真正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同化.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讨“受力分析”问题时,笔者设置了如下习题.
习题如图2所示,斜面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B放在A的斜面上,A、B均保持静止状态.试分析地面与物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
透过这个简单的情境,帮助学生内化“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方法,同时“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物理思想方法,接着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两种常见的力的处理方法,笔者进一步变式处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变式其他条件不变,若B在A的斜面上匀速下滑,那么地面与斜面体A间是否有静摩擦力?
透过变式,让学生将“平衡状态”和力的处理方法的认识更深刻化,具体化.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以外,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至关重要,赏识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收获是取得教育成功的保证.为此,我们的物理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的需求, 用真诚地来关心、来爱护、来理解学生,用真诚的爱去赏识学生, 相信学生.
杠杆课件3
动能和势能课件2
电场强度教案1
电势差教案1
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课件1
功课件2
动能和势能课件3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课件
电容器的电容教案1
磁现象和磁场课件
电阻定律课件
功课件4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案3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课件
杠杆课件2
磁场课件
电场强度教案2
动能和势能课件4
磁感应强度教案
2016届中考物理考点知识专题复习学案9
电荷及其电荷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能的远距离输送课件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教案
电磁波谱课件
功课件5
动能和势能课件5
杠杆课件4
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课件2
电势差教案2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