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耳孙(Charles Thomson·Rees Wllsoni:1869~1959)英国物理学家。1869年2月14日生于苏格兰的中洛锡安那一个农民家庭。1888年入剑桥大学1892年毕业后进人卡文达什实验室,1896年获博士学位。1900年担任剑桥大学物理学讲师。1925年任剑桥大学杰克逊讲座自然哲学教授。1934年退休,曾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被授予科普利奖章。1959年11月15日在皮布尔斯郡逝世。他一生从事分子物理、原子物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成就是发明了观察和拍摄带电粒子径迹用的仪器──威耳孙云室。
他早年就酷爱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观测,曾连续三年对云雾成因和大气电进行研究。1894年9月,他有几周在苏格兰最高的山顶上的BenNevis天文观测站观察云霞、日冕、云雾、辉光等奇异的光学现象,使他想到“要在实验室中模拟这些现象”。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J.汤姆孙对他很支持,并提出需要一种能显示电子经过空气时路径的仪器。1895年初,他用温空气膨胀制造人工云雾时,发现空气中没有尘埃时还有某种凝结核心,他猜测这可能是“带电的原子”即离子,这些离子使过饱和蒸汽凝结成小水滴。1896年,当用X射线照射时,发现“产生的雾要好几分钟才沉降下来”,而汤姆孙那时刚得出X射线可导致气体电离的结论。这说明X射线通过云室中的气体时的确形成大量离子。他观察到的现象证实了离子是水蒸气凝聚的核心。因此,这种云室可以用来探测带电粒子,并可以用照相记录。他的绝大部分有关“离子的凝聚核心作用”的工作是在1895~1900年间进行的。1911年他首先观察到并照相记录了x射线辐照范围内形成的α和β粒子的径迹。到1928年,威耳孙已把云室装备得相当完善,并使这一技术在各国实验室得到推广。成为原子核物理研究中有力的工具之一。由于云室的工作威耳孙与A.H.康普顿的散射工作共同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年级物理备课组教学规划2016
2015秋季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上学期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一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15—2016)年度
2015—2016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物理学科上学期教学计划(2015—2016)学年
高一物理学科第一学期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文字式)
高一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二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年级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精选
2016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必修1进度表及教学计划(文字式)
高中高二物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上学期高一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15—2016)学年度
2015—2016学年度高中一年级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物理教学计划(理科)
2016届高一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2016学年高一秋季学期物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下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16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16
高一必修1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2015--2016高二物理学期备课计划(上)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物理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计划:2016学年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