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空气墙壁” 来自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
我们知道,在常温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三百四十米。今天,一些先进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速度已是声速的两倍甚至三倍,我们称这种飞机为“超音速飞机”。想当初,人类为了实现“超音速”这个梦想,曾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从此以后,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飞机的飞行速度,经过不懈的努力,飞机的最高时速已经接近1000米。但是当飞机的飞行速度达到声速时,经常会发生爆炸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阻止人类超越音速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周围的大气。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周围的空气能够形成极其坚固的“墙壁”,即使是坚硬无比的钢铁,撞上这道墙壁也会粉身碎骨。
那么这道无形的“空气墙壁”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声波的波源来自物体的振动,而传播媒质就是空气。物体的振动,导致物体周围的空气不断被压缩,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种纵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是声速。
与物体在空气中的振动类似,一切物体在空气中单向运动的时候,位于物体前进方向的空气被压缩,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前方的空气被压缩得越厉害,最终会形成一个密度很大的“压缩空气层”,这就是上面提到过的“空气墙壁”。
既然空气墙壁的形成与声波类似,那么它在空气中的运动速度自然就是声波的速度,所以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小于声速时,“空气墙壁”的密度不会很大,物体也不可能碰上它;而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或者达到声速时,“空气墙壁”的密度就会无限地增大,物体就会紧贴在“空气墙壁”上;而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声速时,撞上极高密度的“空气墙壁”就无法避免了。
在弄清楚了“空气墙壁”的原理之后,科学家开始有意识地改进传统飞机的外形:飞机的头部,逐渐变得像针一样尖锐,机身变成漂亮的流线型,机翼后掠做成薄薄的菱形甚至三角形,机翼的前沿变得像刀刃一样锋利……
通过不断的“尝试-失败-革新”,人类终于让飞机顺利地穿透了“空气墙壁”。二战后的1947年,人类首次实现超音速飞行。
时至今日,超音速技术已经从空中走向陆地和水面,“超音速汽车”和“超音速快艇”先后被研制成功,人类还在向更高的极限速度发起挑战。
简易电动机的制作
能的转化实验多用机
半导通并联式多个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
简易电磁继电器的制作
大型内磁式直流电动机
电流强度跟电压的关系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实验装置的制作
双线圈直流电动机
单线圈直流电动机模型
压力和压强的应用
开关(电键)的制法
插头制法
磁场对直线电流的作用实验装置的制作
电机原理演示器
小磁针的制作
液体能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强
电池盒的制作
电阻箱
三角形立式线圈
混联电路示教板
能的转化演示装置
串联电路示教板的安装
转柄变阻器
螺线管闭合回路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多用底座和支架的制作
直流电动机换向演示
电磁铁的制作
小型内磁式直流电动机
自制“酒度尺”
用带差动放大器的灵敏电流计和专用磁铁演示电磁感应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