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查字典物理网资料整理
地震是群灾之首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会摧毁大批建筑物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地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天敌”,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球由于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能量,造成地壳某些脆弱地带的岩层突然断裂,或者引起原有断层产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震多发区称为地震带。全球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即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繁。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位置叫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是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地震的破坏就越大。
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地震等级大小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为弱震,一般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等于或小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人们容易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称为巨大地震,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地震能量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0倍。目前地球上最大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地震的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是一次地震最主要的信息,通常被称为地震三要素。此外,对地震灾害而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人们希望了解的。以上5点又被称为地震灾害五要素。
地震成灾
地震的强度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区,造成的破坏就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弱、人们的防灾知识欠缺,会更加剧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害的类型
地震灾害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三种类型。原生灾害指地震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次生灾害指由地震破坏间接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诱发灾害指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作等。有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比原生灾害还要大,其中火灾最常见也最严重。
我国地震带分布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汕尾市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为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属于广东省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
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等特点。近5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死亡人口中,有54%死于震灾。地震灾害在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群灾之首。
震级最大和死亡最多的地震
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震级最高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万人,至今还给我们留下惨痛的记忆。
地震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一些较大地震发生之前,未来震中及其外围地区会出现各类平时未曾出现过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地震前兆或地震异常。
人类能凭借感官直接感知或利用一些简单工具即可观测出来的前兆:叫宏观前兆;只能借助高精度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的前兆,叫微观前兆。
地震前兆的多样性
地震前兆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常见的宏观前兆有地下水异常、动物习性异常、地声、地光、火球等等;常见的微观前兆有小地震活动及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地形变异常等等。宏观前兆由于易被群众直接感知,成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中的重要观测内容。
动物前兆
动物前兆是最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科学家已发现130种动物在大震前可能有异常反应,其中生活中易见的有几十种,如马、牛、鸡、鸭、蛇、龟、鲫鱼、草鱼、蜜蜂、蚯蚓等等。
地下水前兆
一些地下水有可能把地震活动的信息带到地面,因此地下水也被作为重要的地震宏观前兆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地下水异常主要是:不合规律的流量增减、水温突变、发浑发响、变色变味、冒泡、漂油花等等。
公众在发现宏观地震前兆后要及时报告当地地震部门。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地震预报由政府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当代科学难题
在有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下,人们可能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人类目前尚未掌握地震发生的科学规律,因此,地震预报仍是当代一个未解的科学难题。
我国地震预报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1975年我国对辽宁海城7.3级大震的预报,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地震预报的实例。此外,我国还对松潘、龙陵、孟连等十多次强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预报,有效减轻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观测仪器
地震观测仪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地震仪,用以观测和记录地面震动,以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另一类为前兆仪器,用以检测地震的微观前兆,为地震预报服务。
防止地震谣言
如果听到某地某时将要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不管是打着科学家的招牌还是权威机构的旗号,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都应视为地震谣言。传言对地震三要素表述得越是“精确”就越不可信。对待地震谣言应该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震害防御利害攸关
无论能否准确预报地震,震害防御都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健全,各类工程建设认真抗震设防,公众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城乡百业具有必要的防震准备,一旦强震袭来,震害必然会大大减轻。世界上是“大震小灾”或“小震大灾”的正反事例,无不在述说着震害防御的利害攸关。
防震减灾法制化
法制化建设是防震减灾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家和广东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体系,我市制定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公民和法人都应该关注地震立法工作,学习法律知识,切实维护和发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公众学习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震害防御的重要内容。众多事例说明,能否储备一些基本防震避震知识,关系到地震时灾害损失的大小甚至公民个人的生存。
防震减灾宣传
防震减灾宣传是法律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依照“服务大局、把握分寸、讲究时机、因地制宜”的方针来进行。习惯上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分为平时、临震、震后三个宣传阶段。三个阶段的内容、任务方法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工程要抗震设防
城市中的地震灾害主要是由建筑物的倒塌、破坏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而提高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就成为减轻城市震害的重要对策之一。科学地确定抗震设防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工程设计,认真按照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理,工程就会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强震发生时才能有效减轻震害。
一般工程的抗震设防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应该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设防标准进行设计。
城中村建筑要抗震设防
我市城中村建筑数量不少,且特别密集,这里特别要提醒大家,城中村民居作为一般建筑,也应该按照国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规定的抗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在追求美观、效益的同时,还要讲求房屋的结实、抗震。
特殊工程的抗震设防
特殊工程是指法律法规有规定的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平常说的基础、生命线工程等多属此类。
它们的抗震设防不能简单套用《区划图》。国家规定这类工程必须对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开展专门研究并“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安全性评价就是为“特殊工程”确定“特殊抗震设防”依据的工作。换言之,就是在工程建设地区或场址周围开展专门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多方面研究,以工程界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形式,为建设方提供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抗震设防科学依据。
避开活动断层
地球表面大小断层不计其数。已停止活动的“死断层”一般不会发生地震;活动断层却很可能持续活动,造成震害。地震发生时,处于活动断层带上的建筑物破坏要比不在活动断层带上的严重得多。因此弄清活动断层的分布十分重要,经济发展布局、建设工程选址等更要设法避开活动断层。
建设工程选址
建设工程的选址是决定工程抗震能力和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选址时除了要避开活动断层之外,还要注意避开松散尤其是容易液化的砂层、淤泥层、人工填土层、陡坡河坎、采空矿区、地下溶洞区等等不利于建筑物基础稳固的场地。
建筑抗震势在必行
城市和经济高速稳步发展,对抗震设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打造了良好的物质平台。有效提高工程抗震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建筑抗震可归纳为:1、慎重选择场地;2、科学确定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特殊工程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3、不同类型建筑要采用适合的结构形式;4、合理布置,平面立面要规则些,底层层高跨度不宜过大;5、尽量采用隔震减震技术;6、注重施工质量。
比热容课件2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课件1
浩瀚的宇宙课件
静电场教案5
气体的等温变化教案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10月月考试题3
逻辑电路与自动控制教案1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
比热容课件1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课件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课件2
电功率与安全用电课件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教案1
平抛运动教案1
分子热运动课件3
曲线运动教案
电从发电厂输到家里课件
九年级物理上册10月月考试题5
分子热运动课件1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1
逻辑电路与自动控制教案2
分子热运动课件2
静电场教案4
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教案2
比热容课件4
九年级物理上册10月月考试题2
平抛运动教案2
分子热运动课件4
互感和自感教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