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笛卡尔沉子
取一只容积为800毫升左右的无色大口玻璃瓶A,内盛4/5容积的清水。另取一只直径约为1.5厘米的无色薄壁小玻璃瓶出,瓶子高度最好在8厘米左右。也装入1/3容积的清水。用大拇指撤出瓶B,开口朝下浸入A瓶水中。再取一块厚度在0.5—1.0毫米的橡皮薄模,覆盖住A瓶口,并用细线扎紧。
勿使漏气,如图1—42(a)所示。这时我们可观察到:B瓶浮在水面上;当用手指向下压橡皮薄膜时。B瓶自动沉到水底,如图l—42(b)所示;一旦松开手指,B瓶又浮到水面上来了。我们称B瓶为“笛卡尔浮沉子”。
B瓶何以能自动浮沉呢?其原因是,当我们用手指压橡皮薄膜时。由于A瓶内空气体积缩小,温度不变,则空气压强必然增加,亦就使A瓶中水的静压强变大,通过传递,引起B瓶内水增加。“瓶上部空气道压缩,满足B瓶的重力大于其所受浮力的条件,于是B顺便下沉。一旦松开压橡皮薄膜的手指,A瓶恢复原容积。水中静压强也恢复原来大小,通过传递,使B瓶内水面也降低。上部空气容积复原,满足B瓶的重力小于其所受浮力的条件。于是B瓶又上浮。
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1)B瓶内的水的多寡要以B瓶底部刚浮出水面为宜;(2)橡皮膜须扎紧。不致漏气。
倘若我们将上述A瓶改作无色薄壁塑料瓶C。并在其内注满清水,让B瓶也倒覆地浸入水中,并使B瓶浮于C瓶口中。并用盖子将C瓶盖紧。如图1—43(a)所示。然后用手捏C瓶,也可发现B版下沉到C瓶底:一旦松开手,B瓶又会上浮,如图1—43(b)所示,也能实现“笛卡尔浮沉子”实验。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1《压强》WORD教案7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1《质量》WORD教案3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3《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4《阿基米德原理》WORD教案3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2《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4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1《压强》WORD教案9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WORD教案4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3《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6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3《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3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3《空气的“力量”》WORD教案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3《空气的“力量”》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1《压强》WORD教案5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6.3《力的平衡》WORD教案3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六章《力与运动》单元教案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4《阿基米德原理》WORD教案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WORD教案5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3《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9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4《阿基米德原理》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1《压强》WORD教案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1《质量》WORD教案7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2《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5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2《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3《空气的“力量”》WORD教案4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1《质量》WORD教案1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2《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3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WORD教案3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3《物质的密度》WORD教案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7.1《质量》WORD教案8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2《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