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
4.末速度V=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
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 1m/ s=3.6Km/ 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_t - V_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的套路总结
1、刹车类问题一定要先求车停车的时间。因刹车是个实际问题,当车停止后匀变速运动规律便不再可用,要不会出死套公式解出车停后又反向运动不符合实际的匀变速运动情况。
2、对于连续两段非完整匀变速运动(每段都是匀变速,两段加速度不同,全程不是匀变速),常设转折点的速度。因为该速度是前一段的末速度,也是后一段的初速度,该未知量前后两段都可用,建立两段方程联系,便于运算化简。
3、连续两段完整匀变速运动(每段都是匀变速,两段加速度不变,全程还是匀变速),常列第一段和全过程方程。因为两段的初状态相同,方便方程化简。
4、匀变速度运动方程努力解出时间t。因为在匀变速运动公式含时间t的比较多,便于再计算其它量。
5、匀变速运动初速度或末速度含0,且不涉及加速度采用平均速度法比较简单。因此方程不涉及物理量的二次方。
6、不同匀变速过程列方程的形式相同相同,要列x—t方程都列x—t方程、要列x—v方程都列x—v方程等。因为方程形式相同便于化简。
7、较复杂的运动学问题通常画vt图像辅助分析。从图像中能较全面反映出运动学物理量。如直接反映速度v、时间t(时刻),间接反映加速度a(图像倾斜程度)、位移x(图像与t轴围成面积)。
教科版八下7.2《力的描述》WORD教案3
教科版八下8.3《力的平衡》WORD教案1
教科版八下11.5《机械效率》WORD教案2
教科版八下第七章《力》单元教案1
教科版八下7.1《力》WORD教案3
教科版八下9.4《大气压强》WORD教案1
教科版八下9.1《压强》WORD教案2
教科版[2013版]物理八下10.3《浮力的大小》word导学案
教科版八下第十二章《机械能》单元教案1
教科版八下9.1《压强》WORD教案3
教科版八下9.4《大气压强》WORD教案2
教科版八下9.4《大气压强》WORD教案3
教科版八下第十章《流体的压强》单元教案1
教科版八下第八章《力与运动》单元教案1
教科版[2013版]物理八下10.3《浮力大小》word教案
教科版[2013版]物理八下10.2《认识浮力》word教案
教科版八下12.1《机械能》WORD教案2
教科版八下8.1《力的合成》WORD教案2
教科版[2013版]物理八下10.4《浮力》word复习学案
教科版八下9.2《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1
教科版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单元教案1
教科版八下9.1《压强》WORD教案1
教科版八下7.2《力的描述》WORD教案2
教科版八下第八章《力与运动》单元教案2
教科版[2013版]物理八下11.3《功》word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下《力的合成》word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下《压强》word教案
教科版[2013版]物理八下10.1《在流体中运动》word导学案
教科版八下7.4《重力》WORD教案2
教科版[2013版]物理八下11.3《功》word导学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