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洛阳的一个寺院里有一个和尚,他得了一个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如获至宝,保存在卧室里。不料这个磬常常不敲自鸣,尤其在半夜里发响,好像鬼使神差一样,实在吓人。和尚又害怕又着急,不久就病倒在床上。
和尚有个好友名叫曹绍夔,是当朝掌管皇家音乐事项的“太乐令”,听说老朋友病了,特地赶来问候。谈起病因时,和尚不好意思地说:“实不相瞒,事情是这样的……”正当和尚对曹绍夔一五一十地诉说时,前殿敲起了斋钟,接着磬也不敲自鸣起来。这时曹绍夔弄清了其中的奥妙,本当一语道破,但他素来喜欢开玩笑,于是便导演了一出滑稽剧。
他故作玄虚地对和尚说,自己有祖传法术,可以驱邪捉妖,但须和尚大摆宴席,广宴宾客,这样他的法术才能灵验。和尚听了虽然疑多信少,但是为了治病,还是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和尚按要求设了盛宴,招待宾客。酒足饭饱之后。曹绍夔装模作样地把“法宝”从怀里掏出来,用它在磬上这里锉锉,那里磨磨。宾客们怕妖,离得很远,根本看不清那个“法宝”是个什么玩意儿。当曹绍夔口称“善哉!善战!妖被赶跑了”以后,宾客们才围了上来,要求见识见识那件宝贝。这时人们才看清那“法宝”其实是一把普普通通的锉刀。
自从曹绍夔“除妖”之后,那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解释说,声学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共鸣,即如果甲物体发出的音调和乙物体能发出的音调相同,那么当甲物体振动发声传到乙物体时,乙物体就会不敲自鸣。因为你的磬能发出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的声音,所以前殿敲斋钟时,你的磬就会共鸣,即不敲自鸣。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那里有什么妖怪呢?和尚又问,现在磬怎么不再响了?曹绍夔说,我用锉在磬上锉了几处后,改变了磬本身能发出的音调,所以磬和斋钟就不发生“共鸣”了。
学生提出问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如何讲好“研究液体的压强”这一课
分析学生思维障碍提高习题教学效益
科学假说及其在中学物理中的教学策略
自制学具浅谈
撰写物理教研论文应怎样选题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
立足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一次“不合情理”的实验评价
注重同类变式培养学生能力
归纳法的启发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物理教学运用启发式的思路与设计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物理过程分析的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物理难学,物理难教”现象形成的教师因素分析
论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谈中学物理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探索
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从观察牵牛花得到的启发
关于“不了解”教学的实验探究
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漂浮的棱柱
“减负,增效”课堂潜力大
对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标中作用的再认识
论物理课堂教学的“举例”
构成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要素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