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但是在初三的复习课教学中,由于知识点多,难度大、时间紧,所以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然而我校班大人多,学生基础层次不齐,加之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是学生学过的,学生缺乏新鲜感而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到了考试还会发现老师认为讲的很多变的题目,学生仍然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初三物理整个复习阶段以知识梳理和“题海战”为主,让学生每天沉浸在枯燥的题海中,他们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斗志,从而大大降低了复习效率。
另外安康市2012年取消了初三寒暑假补课,到目前取消了晚自习和周六补课,给初三复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复习方式——大量做题,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复习课程,并且不降低复习效果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力学又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且知识繁杂,因此寻求省时高效的力学部分复习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力学在中考试题中的位置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中学物理力学包含了物体的运动、物质的物理属性、力、力与运动、浮力和压强及简单机械。虽然力学内容繁琐、枯燥、题目难度大、逻辑性强,但由于和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历年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以近六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为例,力学在2008中考物理中占41.43%,2009年占38.57%,2010年占35.71%,2011年40%,2012年占32.86%,2013年占28.57%。
二、中考力学复习有效策略
《中考物理备考力学部分有效复习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座谈、讨论,
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一些体会和想法,再通过学习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尽可能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系统有效地,电学复习策略。教学内容上将通过对《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近几年陕西省中考试题的研究,将对力学知识分层、分模块整理复习,并制定出与中考中所考察的电学试题的特点、难度吻合的、具有特色的电学复习复习案;从理论上将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复习课的教学思路及方式和学生在复习课中观念的转变、复习的小技巧等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整理总结出一套高效、有效、系统的电学复习方法。
通过梳理把力学知识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基础知识;二是重点实验。基础知识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物体的运动、力、力和运动;第二部分包括压强和浮力;第三部分是物质的物理属性;最后一部分是简单机械。重点实验包括速度的测量、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牛顿第一定律、浮力的影响因素、密度的测量和机械效率的测量。复习案的编写主要从课标要求和命题点的角度出发,分为基础知识、典型例题、易错题这几部分构成。然后通过上示范课分析复习案存在的问题,经过再讨论、修改、完善复习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经过长期实践我们归纳出了以下复习策略:
(一)不忽视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对于复习课同样重要,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还是在高科技领域里,力学知识无所不在。在课上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些现代的科技成果,比如磁悬浮列车的图片、神舟号飞船的升空时的视频、卫星通讯设备等图片或视频引入。通过展示科技成果,巩固兴趣。也可用有趣的实验引入,比如研究各类杠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铅笔、圆珠笔来自己组合杠杆。操作方法:用食指做支点,用中指压住笔的一端用另一只手来压动笔杆,通过手放置在不同的位置来施加动力,体会不同种类的杠杆特点。在研究轮轴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两支圆珠笔将“挂钩”勾在一起,用一只手握住一直比你,另一只手拨动圆珠笔,体会轮轴的胜利情况。
(二)相似知识对比讲。
例如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这两对力的相似性很高,学生不易区分。所以复习时刻将这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起,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受力物体等来分析得出他们的异同点。再如复习实验时可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三个实验一起对比复习。因为这三个实验都用到了相同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后两个实验都用到了转换法,但他们也有区别,“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个实验中还用到了科学推理法。分析出他们在实验方法上的异同点之后,再逐个回顾实验过程,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三个实验。
(三)典型例题举一反三。
例如,关于刻度尺估读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在复习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分别给出分度值分别为0.1cm、1cm、1dm的三把刻度尺的读数题进行练习。再如简单机械一章公式较多,学生在做题时不易选出简单公式,所以可以对简单机械的计算进行分类,如分为“已知滑轮组两端的力和一端的距离,求机械效率”、“已知滑轮组两端的力,求机械效率”、“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和一端的力,求另一端的力”、“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和两端的力,求绳的绕法”等,然后每种题型强化训练。
(四)重点实验、创新实验再现课堂。
例如“探究密度的实验”,一般是两个方面提出问题,一是研究密度、质量、体积的关系,二是测物质的密度。看似一样,其实目的不同,实验设计思想不同,操作当然也不同。再说测物质的密度,一般包括测固体的,液体的密度的问题,固体还包括密度大与水、小于水的、溶于水的、不溶与水的,整体的、粉末的、颗粒的、易切割的。给的器材不同,实验方案也不同。课堂上我们就提出几个典型问题,给足实验器材,学生可以任选问题、器材、方法,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学生会在试验中自然发现一些问题,如不切合实际的设计,操作次序不当,误差较大等等。通过个体展示和共同评价,学生对测密度的实验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五)把课堂放手于学生。
复习课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探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知识素养。教师可以先确定好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去阐述、讨论、质疑、辩论。你会发现,学生的观众比教师的观众还多,听的也更仔细,各个都充满了自信。我们要做的,除了聆听,引导,还有赞赏。
三、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组成员为期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力学知识系统性的复习策略,从知识层面能够明确体现中考物理力学考点、命题趋势和试题呈现形式,对学生们的复习备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理论层面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更新、更高效、更切实可行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总而言之通过采用新的教学思路,解决了力学复习课中知识点分散、涉及内容多、复习时间短、复习难度大,教师讲的过多、低效练习过多、放任复习等问题,大大提高了物理力学部分复习效率:首先杂乱无章的力学知识变成体系,学生不再惧怕“公式”。其次学生脱离了源源不断的“题海”。再次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能在复习中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产生新异感,激发复习的欲望,复习课课堂恢复了生机。
当然我们的方法也从在一些瑕疵,比如我校班大人多,所以导致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生疲于本命的做题,缺乏思考和总结方法。我们能否设计出分层教学和自选分层作业,并将其与我们的复习策略完美融合?复习课中如何将不同的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中?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3《“解剖”原子源》WORD教案3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3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word复习导学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1《从全球变暖谈起》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3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4《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6《滑轮和滑轮组》WORD教案2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3.5《奇妙的透镜》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4《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5《宇宙深处》WORD教案2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5.5《点击新材料》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3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1.1《希望你喜爱物理》word导学案
粤沪版物理八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word说课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1
粤沪版物理八下9.2《探究浮力的大小》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4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word教案
粤沪版八上《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5《宇宙深处》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3.doc
粤沪版八上《让声音为人类服务》word教案
粤沪版八上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5.3《密度的应用》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4.5《水循环与水资源》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2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