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大气压强 | 主讲 | 董江威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了解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 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搜集、整理信息为本节课服务。 | |||||
过程与方法 | 观察大气压有关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大气压的测量,体会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
教学重点 | 对大气压强现象的认识、大气压知识的综合运用。 | ||||||
教学难点 | 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 ||||||
教法 | 计算机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 ||||||
教具和媒体 | 计算机网络 | ||||||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功能 | ||||
引入新课 | 老师通过计算机展示录像: 一个下端扎有小孔的瓶子,当灌入一些水时,水会从瓶子下端流出。再把水灌满,把瓶盖拧紧时,水不流出来;当把瓶盖拧松时,水又会流出来。 提示学生看到什么现象?请大家畅所欲言。 | 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通过分析得出是“大气压”的作用。 |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问题。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堂 测 评 | 新课引言: 我们通过观察一段录像,分析得出是大气压造成的这一奇妙现象。这节课我们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来学习与大气压相关知识。教师提示同学进入“大气压”程序的方式。并简短介绍该程序的使用方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通过“快乐学堂”自主完成本部分的学习。同学们,也体会一下该课件的程序特点。 结论:历史上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二、同学们在刚才的演示中可感知到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也能意识到大气压也很大,那么,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空气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三、我们已经了解了大气压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现象证明大气压存在。那么大气压到底多大呢?历史上曾经有位物理学家精确的测得大气压数值。下面通过一段录像重现这个实验。 提示同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提示同学讨论的问题: ①历史上那位科学家通过什么实验精确测出大气压? ②玻璃管上端的局部真空是如何出现的? ③要算出大气压数值还用到那些知识? ⑤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中的什么知识? ⑥为了计算大气压我们还要用到哪个公式? 结论:一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 五、大气压数值是否是总是不变的呢?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往往需要测量当地的大气压,有那些工具更方便我们使用呢? 结论:1、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同。 2、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其中无液气压计可改造为高度计。 六、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抽水机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同学们通过老师制作的动画分析抽水机如何实现抽水过程的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1、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2、上下阀门起什么作用? 七、小结:同学们,我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完成板书。 板书: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习题检测: 1、历史上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最早测出大气压数值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萨市海拔高度高于唐山市,则两地附近大气压相比较,唐山市大气压较,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 3、一标准大气压支持厘米水银柱,可以支持约_______米的水柱。 4、把一只啤酒瓶用开水烫一下,再把口朝下倒着插入水中,过一会儿能看到什么现象? 5、把两个橡皮小碗对在一起,用力挤出中间空气尽力挤净,然后把碗悬挂起来。则下边最多挂多少重物?你还需要什么器材测出什么物理量?已知外界大气压为一标准大气压。 其它见课件:①气压与天气(点击浏览) | 同学进行计算机操作,并进入本课的学习环境。 同学操作计算机看动画展示,得出结论。 同学总结结论 同学通过操控计算机完成该部分的学习。 同学总结结论,并完成移动填空题。 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完成测大气压实验,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同学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标准大气压数值。 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大气压的数值。 同学们了解两类气压计的特征。并寻求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通过“影响因素”环节了解气压与高度。 分组讨论、归纳: 如何改造成高度计 同学分析,讨论: 大气压使得水被抽上来。 阀门都是单向开启,只进不出。 同学们根据提示完成划线部分内容。 同学们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习题检测。 同时提高同学对计算机的操作的熟练程度。 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团结协作完成。 |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同学们的综合表达能力 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提高同学的解决综合问题能力 | ||||
网络浏览 | 提示同学: 同学们可通过“网络漫游”环节,登陆网络采集、分析、整理与大气压相关的更多信息。 | 通过课件提供的出口登陆互联网学习更多知识。 | 培养同学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 | ||||
课堂后记 | |||||||
2014年高中第四册物理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2014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卷答案
高中2014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答案
高中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高中第四册物理期末测试卷答案解析
2014年高二物理下册期末试题答案
2014年高二物理下册期末试题分析
高中2014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卷分析
高中2014年高二第二学期物理期末测试卷
2014年高二第二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试题2014年
高中2014年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答案
2014年高中高二下册物理期末考试题分析
2014年高中第四册物理期末试卷分析
高中期末试题 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中2014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人教版2014年高二第二学期物理期末考试卷
高中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分析答案
2014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2014年高中高二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练习
人教版高中高二下册物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4年高中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人教版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卷
高中高二物理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测试题练习2014年
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试卷答案人教版
高中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答案
2014高二下册物理期末试卷
高中2014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中2014年高二下册物理期末考试题练习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