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设有一实心金属正方体沉于水中,则可根据浮力的定义求出阿基米德原理。
进一步还可以得出:
注意:h2为正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1为正方体上表面到水面距离,Δh为正方体上下表面到水面距离的高差,F是浮力,F1、F2分别是液体对上面、下面的压力。p1、p2分别是上、下的压强,ρ是液体的密度,G是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个公式任何时候都使用,不管是上浮、漂浮、悬浮还是下沉。使用下标时,F浮=G物=m物g=ρ物gV排=ρ物gV物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这是重要前提),则:ρ物∶ρ液=V排∶V物。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变式:(ρ液-ρ物)∶ρ液=V露∶V物ρ物∶(ρ液-ρ物)=V排∶V露,证明如下:
∵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其他公式示
重差法(称重法):F浮=G-F拉(空气中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拉力)(用弹簧测力计)
公式法(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
漂浮、悬浮法:F浮=G物(其实就是给物体做受力分析,当物体静止时,保持平衡状态,即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上下压力差,也就是从浮力的定义出发,给物体做受力分析,物体在水中收到水上面和下面的压强,相减即为浮力大小)
贴地法
当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此时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0,例:正方体,圆柱体等底面平整,接触容器底是下部没液体浮力为0,其余例如球类,不能完全紧密接触时浮力不为0。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5《水循环》WORD教案9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3《熔化和凝固》WORD教案10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WORD教案7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2《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9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2《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10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3.1《光的色彩 颜色》WORD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光现象》单元教案7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2《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3《熔化和凝固》WORD教案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WORD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2《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2《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5《水循环》WORD教案7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2《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5《水循环》WORD教案8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5《水循环》WORD教案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3.2《人眼看不见的光》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5《水循环》WORD教案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WORD教案4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4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7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教案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2《汽化和液化》WORD教案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5《水循环》WORD教案10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2.5《水循环》WORD教案4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