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江苏无锡人。周恩来曾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被誉为"力学之父"。钱伟长64岁时涉足计算机,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俗称钱码)输入法,对电脑中文输入的开发有重大贡献。
1943-1946年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社主任,力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兼任副所长。在1953年,他参加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人民代表,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科学院的学术秘书。1983年1月12日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一、清贫出身
钱伟长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回忆以前在乡村的生活说:"我幼年就深知生活贫困的艰辛,在进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叔父们小时穿旧了并经过母亲改裁以后的旧衣,腰部都是折叠着缝起来的。随着年龄逐渐放长,时间长了别处都褪了色,腰部就像围了一条深色的腰带。布鞋布袜都要补了又补,有的补到五六层之多,穿起来很不舒服,夏天干脆赤脚。为了糊口生活,争着帮助祖母、母亲和婶母采桑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捞螺蛳、捉田鸡、挑金花菜、马兰头、荠菜等田岸边上的各种野菜,放鸭子、摸小鱼小虾、湖边挑灯捉蟹、泥中拾蚌等各种能添补家用或助餐的活计。"
二、清华唯一身高低于标杆刻度新生
"幼年由于生活贫困,农村中卫生条件又很差,曾患过肠胃寄生虫病,疟疾、痢疾、肺病、伤寒等多种疾病。在缺乏医药的条件下,我终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留下了一个发育不良的瘦弱体格。当我19岁进入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是全班最矮的一个,是清华大学多少年来唯一的一位测量身高标杆刻度以下的新生。"
就是因为他童年生活的困苦,养成了坚忍不拔,同情农民,敢为群黎疾苦吹与鼓的精神。
三、马约翰改变他的体质
钱伟长由于年幼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身体衰弱,进入清华,他是全校最矮小的,连篮球都丢不到篮球框。在一年级时,他被同学拉去凑数参加一年一度的年级越野比赛。平时既无训练,也不知道越野赛有多远。钱伟长第一次在体育竞赛场上亮相,只能忍受困苦,尽力往前跑,坚持到底,得到了不算太差的成绩。马约翰看中了他那像骡子似的蛮劲儿,选他入大学的越野代表队。以后,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锻炼时间,风雨无阻亲自指导他运动。
钱伟长到了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受了马约翰教授的影响喜欢运动,变成个运动员。他后来居然能跑能跳,400米中栏能跑57-58秒,万米能跑35-36分左右。在田径队,他曾和张光世、张龄佳、方纲等参加过北京五大学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在越野队,他和张光世、罗庆隆、孙以玮、刘庆林被称为清华五虎将。他原先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病弱体格,在清华6年期间(本科4年和研究院2年)大大改善,毕业时身高1.65米。他的体育训练的习惯一直维持到40岁左右,到了60岁时,在教研组内跑万米还是跑在前面。
他曾说:"缅怀往事,在清华大学体育馆前大操场上,马约翰教授声音洪亮地向我们呼唤着:Boys of victory!这情景已隔半个多世纪,犹宛然如昨蕴藏在我心中。马约翰老师不仅使我得到身体健康和体力精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使我得到耐力冲刺、夺取胜利的意志的锻炼。这对我一生在工作上能闯过不幸的困苦年代,能承受压力克服种种艰辛,而不失争取胜利的信心的斗志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四、钱伟长的中学教育
钱伟长没有小学和初中的文凭。钱伟长的爸爸是教师,可是他却没有钱上学,爸爸或叔父在哪个小学里上课,就偷偷挤进去听课。如果父亲换学校,他也跟着换学校,所以常三天两头换学校,没有很好的念书。在进入苏州中学以前11年小学和初中,由于军阀战乱连连,经常停学逃难,或失学在家,真正上学的时间不到5年。国文和历史课更是家庭自学,看《史记》,读二十四史。他数学是一塌糊涂的,没有学过四则运算,平面几何只学一学期,立体几何和三角从来没学过,解析几何、大代数也更是莫名其妙。由于没有上过初中,他不知道物理,外语也没学过。
五、念文科的材料
钱伟长考了五个大学,他的历史和语文不是100就是99分,可是其他的都是20分、30分。他考清华大学,语文考100分,做了一首词,朱自清和闻一多看中他,认为他会念语文系;而历史系的陈寅恪出了一套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卷数,作者跟加注的人,钱伟长全答对,给100分,陈寅恪以为他会念历史系。
钱伟长选了语文系,朱自清很高兴,把他召到家里谈。可是第二天就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一夜间侵占东三省。他一气愤觉得读文不能救国,想改系转念物理,第二天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吴有训查看他入学考试的成绩,见到物理才考15分,中文考得这么好,建议他仍进中文系,说学文也可以救国,物理系难念,许多人被淘汰,毕业时只剩三分之一残存。钱伟长执着地立在那里不走。吴有训走到那里,他也跟到那里,缠了一个星期,吴有训没法子,就说:"你的热情我同情,你的成绩太差,我可以同意你学,可是你不能后悔。有个条件,第一年的大学普通物理、微积分、普通化学,三门课都要过70分。"
六、钱伟长在清华拼搏
这一年,他一天顶多睡五个小时,他是早晨六点起来,晚上学校宿舍是10点熄灯,由于宿舍厕所的灯是通宵开的,他就跑到厕所里看书,一直到12点才回去睡。钱伟长由于中学的物理、化学从来没有弄清楚过,数学是七零八碎的没有系统的学过,代数符号都搞不清,英文又不行。因此为了能留在物理系,达到科学救国,他决定怎样都要苦读,怎样难都要迎头赶上。
例如学微积分,中间有代数运算,他不明白,就问同学,他也找了几本中学教科书,问同学要查哪一节呢?同学告诉他要查那一节,他把中学教科书念完了、弄懂了。
他自以为是清华读书最用功的一个学生,结果有一天早晨六点就起来,走到一个他不常去的地方,忽然看见一个人老远的一摇一摆的走来,这人就是华罗庚!华罗庚一条腿残障,没有念过中学,利用时间去旁听微积分,靠自学、从不分心,一天到晚钻研数学,成为一个大数学家。钱伟长发现华罗庚比他还用功,华罗庚每天是三点就起来,当钱伟长六点钟起来时,他已经三个钟点的书念完了,在散步了,华罗庚这种拼搏的精神深深激励了钱伟长。
钱伟长时常以这个故事勉励年青的一代,不要以为自己数学不行就放弃,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一辈子学不会,只要肯下决心,都能学好,可是得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七、以前读书的方法不行
他就赶快把中学的物理、化学、数学硬补,最初他用学语文的方法,什么都背,元素周期表,公式全背。背了两个月,得了神经衰弱,每次考试都很糟。清华大学每门课每星期一定有15分钟的小考,结果他考得一塌糊涂。同学看他这么用功,又考得真糟,非常同情他,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学,死背是没有用的。你得弄懂它,不要背,懂了就行了,懂得了是不会忘的,你不懂的背下,不用三天就忘了。"
他才知道以前读书的方法不行。
八、钱伟长的大学学习方法
在1982年,他看到中国的高考制度,使得许多学生去背书,中小学生都像科举时代的书呆子,只会背书过日子。由于数学和语文两门考197分能进重点中学, 196分只能进一般中学。为了能进重点中学,学生只好死背书。
钱伟长看了很反感,他在清华工学院校庆时对学生演讲说:"这些背下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说屁的用处也没有!在你们这些大学生里头,有许多是高分考进大学的。可是进校以后,我们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是高分低能。什么叫高分低能呢?因为在中学时靠背书过日子,到了大学以后,他的学习必然感到很困难,因为大学的书太厚了,背不下来了,他们觉得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所以我说,孔夫子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还是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大学里都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学生到了二年级时,神经衰弱症就出来了,睡不着觉。我听说各个学校都有那么一批学生,神经衰弱。这些是上大学后,仍然采用中学时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的结果。"
他对这些学生介绍他的读书方法。他说他小时候是很会背书的,读四书五经,背了许多老书。到了高中,他可头痛,数学背不下来,数学成绩很差,学物理,背公式也没用,作习题还是不会,这时体会到"学而不思则罔"。有一位年纪大的朋友告诉他,中学物理只有13个公式,每个公式有3个变量,两个已知数,求第三个未知数,不是乘就是除。可是他把公式背熟,做题时就按不是乘就是除去套,可是因为他不理解,搞不清楚该乘哪一个该除哪一个。
上清华大学时碰到吴有训教授(解放后当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教普通物理,这课一年要上120堂课,吴教授把大学物理分成一百多个题目,每一堂课集中讲一个问题。例如他讲什么是质量?他先讲质量这个概念,从前人们是怎么认识,后来怎么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质量这个概念?接着又讲为什么质量不是重量,它和重量又有什么关系?在进一步讲人们如何根据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质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然后进入牛顿三大定律。最后在讲现在质量怎么样量,他在国民经济中占怎么样的地位?量的时候用什么单位等等。
吴有训教授上课,会讲许多教科书都没有的材料,书上有定义的但他却讲得很少。一堂课再加上几个实验表演,讲完后,他说去看几本书,这本是第几页到第几页,哪一本是第几页到第几页。还有很多东西,他根本不讲,要学生自己看,看完了照样要考。开始时钱伟长不习惯这样的教法,后来他掌握学习方法后明白,吴有训是要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改变、影响了他以后研究的方法。
他刚开始上大学时,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可是效果不好。他就向一位学习好的同学请教怎么记笔记。这位同学告诉他,上课时不要忙着记笔记,要坐在那里仔细听老师讲,老师问什么问题,你就动什么脑筋,真正听懂了你就记,听不懂就不要忙着记。他就照样模仿,可是后来觉得还是不行。他再跑去问这同学,这同学告诉他还有一条,上次没告诉他。每次下课不要就跑,要先好好的想一想,这堂课老师讲些什么?他有几层意思?每层意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用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巩固一堂课的内容。如果觉得还不够,晚上把课堂上听的和下课后想的,写出一个摘要,大概一堂课不超过一页。而他就用这两个阶段记笔记的方法,发现效果不错。
可是钱伟长的一个同学叫林家翘,他的记笔记的方法更好,他的课堂笔记要整理两次。除了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写出一个摘要外,每个月后,他还要重新整理一次,把其中的废话删掉,把所有的内容综合起来,整理出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每学期结束时,一门课的笔记经过综合整理后,只有大约18页的薄薄一本,温习时,边看边回忆边思考。因此林家翘把老师和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消化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以后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高一机械能守恒物理知识点
高一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精选2014年高中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物理实验考什么
物理高一平抛运动知识点
高一物理学习高一物理万有引力
高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知识点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
2016高考物理复习建议精讲
高一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讲解机械能守恒
2014年高中一年级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2016年高考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一力的合成与分解物理知识点
物理高一知识点重力
高中知识点高一物理摩擦力知识点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高一力物理知识点
2016年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考点复习
物理重力势能知识点高一
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点高一
2016年高考物理必考公式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动能物理知识点高一
2014年高中高一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汇总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
人教版教材高中高一物理知识点参考系
高一物理学习高一物理机械能
葛庭燧 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知识点归纳高一物理质点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