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和电路的教学,教师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力图从“新”这个角度浅谈第五章教材的各种功能以及对课程实施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教材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一节开始用一个小实验迈入电学门槛,编者用了贴近生活的三种用电器──灯泡、电机、门铃,让学生“想想做做”,目的在于感知、领略电的美妙之处(一按开关,灯亮了,电机转了,门铃响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求知欲。从而引入下文──灯亮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灯泡。
学习电流方向后,教材简介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以及发光二极管。这个知识的安插,是因为它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只求学生了解,无需详细学习。再如电池一节,编者用彩色照片出示了学生常见的锌银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等。此类的知识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上网学习、调查研究、查询资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是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中学,也不是只有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
2.教材中体现了两个“渗透”。
(1)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渗透于教材之中,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例如空气开关,光敏、声敏电阻的应用,生物电,漏电保护器。对于这类的知识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重点讲述。完全可以利用课前、课后五分钟或黑板报中的物理园地,课外小组的活动,由有专长的学生开办讲座、发表小论文,以发挥他们的特长,还可达到张扬个性的目的。
(2)物理概念的渗透。新教材第一节短短的六行字中便出现了“电流”“导线导电”“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过去需两三节课才能讲清楚的知识。在电路一节中提到“电能”,这些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教材也打破常规,采用了渗透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教师只要做到“无需言传,只求意会”的教学境界即可。
教材在初二第一学期最后一章安排了“电流和电路”的学习,本身也体现了“教材本身不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特点”,而注重基于学以致用的兴趣,从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和探究出发,设计教材结构。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后,接着安排了第五节“家庭电路”,分明是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上述宗旨体现得更为明显。
3.注重探究,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
(1)本教材有两个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这两个探究旨在:
A.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
B.鼓励学生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C.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处理信息的能力;
D.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
这两个探究的特点:
A.是经历了7个探究后的又两次探究。
B.是最完整,最规范、难易程度最理想的探究过程。
C.无论探究过程的提示,还是探究过程的难度,都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独立的循序渐进原则。
D.必须有电流知识、电流表的使用做铺垫才能达成的探究。
E.课程内容、目标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没做任何要求,因此是个典型的以知识为载体,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究。
F.明显提出评估和交流合作的探究。
G.是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于一体的载体。
因此这两个探究是本章的两个重点。了解上述探究宗旨和特点,抓住机会,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有飞跃。
(2)这里建议增加两个课外探究。
一是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能:利用电流表或者小灯泡、两个小碳棒、电池、导线、开关,检测铅笔盒中的尺、铅芯、圆规、纽扣、布、厨房中的盐水、醋、水、油等物质的导电性能。并写出实验报告,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是调查了解人体上的生物电:请教老中医,查询资料,注意电视节目的有关内容、医疗器材的原理,了解人体的脉络、人体电流、脉络能量等生物电知识。注意各学科间的渗透。
(3)课本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栏目,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小资料”“科学世界”,目的是提倡多种方式学物理。非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可采用各种活泼的教学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科学世界”,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举行小博士解读活动。对于“动手动脑学物理”,则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动手做实验、开辩论会、进行小论文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这些非标准的知识不再是我们教学中的绊脚石,反而成为我们向学生传授“方法”的载体。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渗透过程,犹如我们在孩子渴望的心田里投下一块海绵,要他们自己去吸收更多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兴趣、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另外,新课程标准以更明确的形式告诉我们,教材如同参考书,只要我们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可以不受教材束缚,形成一个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研究对我们就更为重要了。
二、引发兴趣的笔墨重,且绚丽多彩
第五章的开篇语是“功勋卓越的电与磁”,这是学生经历了“有趣的声”“色彩斑澜的光”“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4章学习后,更进一步感受到: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有用到“电和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功勋。它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荣誉”?新颖的开篇语不仅使学生对物理的认识迈上一个台阶,并且激励学生主动开启这个既普及又神奇的科学殿堂。他们一旦步入电学殿堂,就会亲身体会到“电与磁”功不可没。
第五章是整个电学的开篇,这就奠定了它的关键地位,赋予它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又是成功的敲门砖。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从语言的叙述还是到版面的设计及各种栏目的设置,都非常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让人眼花缭乱线路板的彩照,引人入胜的开头语,那么多的为什么,精巧设计的想想做做、想想议议栏目……甚至电路元件照片与其电路符号的对应,都独具匠心地用大小两个圆呈现给学生使人感到活泼且生动;触电、急救的卡通彩图……更有“三线插头”“试电笔”“空气开关”……这些基于“学以致用”的知识的安插,给我们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提供了素材。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这方面的功能,利用它们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其浓厚的学习兴趣顺水推舟地保持下去,这样,关键的第五章就能顺利通过。
(三)本章的知识网络
本章的主线是电流,教材紧紧抓住这个主线,将知识编织成串:从开始“灯泡亮了,因为有电流通过”“灯泡中的电流靠电流维护”“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强弱及测量”“电流可否同时流入两个灯泡,流出后再汇合”(引入串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清晰的主线又分出了电路的支线,其目的在于:1.使学生了解电路概念的建立是今后学习的需要;2.使学生了解电路是电流路径。
第一节课电流、电路内容齐头并进,显得知识跳跃、杂乱。但仔细分析,它体现了电流、电路的辩证关系,下面就是本章的知识网络。
教师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是达成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能量的转化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能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事例。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及安全用电意识。
2.技能目标。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会使用电流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前面已谈过,不再重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见新课程标准)
知识技能目标与旧大纲相比要求普遍降低,知识点减少,这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阔的教学天地,不必担心讲不完怎么办,学不会怎么办。对于不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学习。这些知识是铺垫,是载体,是拓宽,是在学习中获得学法的过程,是渗透的过程。
四、教学建议
1.用好51-4的彩图实验,这个实验虽很简单,但它的作用却很大。
(1)它得出了只有电路闭合才有电流的结论。
(2)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电路中不接入电源是不会有电流的,从而引入本节第二个环节:电源和用电器。
2.电流的形成可以用拟人类比的方法展现给学生:在某马路两端挤满准备越野赛的同学,在没有任何命令前提下,他们杂乱无章地动,发令枪一响,恰似一个无形的推力施加于每一个可以移动的同学,于是他们都朝一个方向定向移动,马路上各处同时出现人流。这样再类比到自由电子的事定向移动,用这些拟人类比再配上卡通片、投影片,学生可在轻松的环境中领会电流的形成。
3.第三节常见的电流小数据,应引起足够的认识,学生应了解常用用电器的大致电流。例如,液晶显示器中的电流,手电筒中的电流,家用电路中的电流,以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
4.关于两个探究,在课程目标中谈了许多。我认为下列问题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1)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首先在探索前应设置一定的情景,促使学生质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对教学的成败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起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特点,不妨将两个电阻不一样的小灯泡串入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一样,教师充当错误者,造成假象。也可用类比水流、高速路上的车流展开讨论。讨论时最好树立对立面。学生要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正确,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不管质疑的水平高低,教师都不能当灭火器,都要坚持的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只要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而气馁,合作不利而失去信心,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方案时必须考虑周全,抓住任何一个学生探求的闪光点进行激励,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2)学生积极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初中生由于生理及心理特点,他们往往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善于动脑思维,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让学生思维活跃,关键是“诱”。该处的“诱”可以让学生猜想:或许他们会认为电荷越走越慢,电流越来越小;或许会认为电子经过用电器会消耗一部分,故出来后减小。挑起这些争论会打开学生的思路。
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的过程中,课本给出了研究的电路图,重点是数据的获得,以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千万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办代替,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发表见解,哪怕是错了,也是正常现象。要让他们相信:错误、挫折和成功是形影相随、永不分离的!只要他们肯动手、动脑,就会走向成功。而对于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的探究,学生在了解了探究的程序的基础上,一切程序都可以放开,放开不等于自流,所以课堂开始如何调控学生的情绪和欲望是关键。教师要使课堂沉浸在浓厚的研讨氛围中,探究才能成功。
(3)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是探究的精华。
实验中“凑数”是不少学生的不良习惯。由于种种原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存在着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对造成误差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从各组实验数据中得出一个客观的、普遍的结论。只有从小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品质,将来“重大发现”和发明才不能从你身边溜走。
在第五章教材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悟出了:课本不仅仅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教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学材”。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还需不断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纠正,使之日臻完善。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5《宇宙深处》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4
粤沪版八上《让声音为人类服务》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5.5《点击新材料》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3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word导学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1.1《希望你喜爱物理》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4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6《滑轮和滑轮组》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5章第4节《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2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第5章第1节《物体的质量》(两课时)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6.6《滑轮和滑轮组》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1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1《认识分子》WORD教案1.doc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1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WORD教案3.doc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5.3《密度的应用》word教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1.1《希望你喜爱物理》word导学案
2015秋粤沪版物理八上3.5《奇妙的透镜》word教案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0.4《飞出地球》WORD教案3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1《认识压强》WORD教案2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8.2《研究液体的压强》WORD教案1
粤沪版八上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word教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