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具体内容不同,物理课可分为下列几种课型:概念规律课、学生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等。
1.概念规律课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部分。
概念规律的教学可分为两类:概念规律与例题应用结合型,概念规律与实验验证探索型。
(1)概念规律与例题应用结合型
这类课包括“速度与平均速度”、“压力与压强”、“功”、“功率”等。
一般教学程序为:
①揭示目标:既要能理解概念,又要能运用概念、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自学指导:用投影幕出示,指导看书。
③学生看书,做练习题(自学思考题)。
④学生讨论并相互纠正练习中出现的概念理解方面的错误。
⑤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例题部分,要求几分钟后能模仿做同类型的习题。
⑥学生仿做同类题。
⑦学生互评课堂训练题,互评不到位,再由教师点拨。不光让全班学生知道解题结果的“对”、“错”,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都知道“对”的依据和“错”在哪里?特别注意讲评过程中的方法指导以及解题思路和对解题规范的严格训练与要求。
⑧作业。
(2)概念规律与实验验证探索型
这类课又分两种:
一种是先认识概念,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如“摩擦力”、“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质量”、“杠杆平衡条件”等,其一般的教学步骤为:
①揭示目标:知道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什么规律;明确做好本次实验要掌握哪些实验操作技能;知道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哪些重要的应用。
②指导学生边看书边做实验,或看完整个步骤后独立完成实验。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可作适当的指点帮助。
③启发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结论(有数据的要分析数据),完成对所学概念的实验验证过程。
④练习:可运用实验知识解答1—2道练习题,也可运用实验结论解决1—2个实际问题。
⑤作业。
再一种是通过实验探索自主建构新的概念或总结物理规律,并能运用新建构的概念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阿基米德原理”、“焦耳定律”、“功的原理”等。这类课一般可分八步完成。
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其具体操作步骤可设计如下:
①揭示目标。
②指导学生自学实验1的内容,了解实验的基本过程及需要探究的内容。
③学生完成实验1,探究浸入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水重的关系。
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操作技能指导与纠错。如:怎样往溢水杯中倒满水;石块浸入水中后要注意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称小桶重力时要把桶中的水倒干净;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等。
④学生完成实验2,探究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水重的关系。
⑤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2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自行总结、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⑧作业。
2.学生实验课
(1)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课大致可分为下述3种类型:①技能训练型。如“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的亮度、“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等。②测量型。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等。③实验探索型。如“研究液体的压强”、“研究电磁铁”等。
(2)学生实验课的一般流程:
①揭示目标:明确实验任务和要求。
②知识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回答预习提纲中出现的问题;熟悉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方案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③实验前指导:突出仪器使用规则、操作规程、预防人身伤害和仪器损坏的注意事项。如测开水温度的实验中,倒开水要特别小心,防止开水溅出烧杯发生烫伤事故;学生使用电源前应把控制输出电压的旋钮调至零值,实验时不接触电源插头金属部分;记录数据要尊重事实,不可随意改动数据等。
④实验操作:学生自己做实验,教师巡视。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发生操作错误,让学生讨论,找出错因后自行纠正。
⑤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在对实验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指导学生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进行与本次实验有关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规范的教育。
(3)下面是“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步:揭示目标,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练习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目标是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第二步:知识准备。
自学前的指导:①规定看书范围;②怎样看;③看后要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④看多长时间等。先学:学生看书、看录像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学生按要求紧张地看书自学,迅速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帮助、指导少数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第三步:检测自学效果。指名学生上前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其余学生观看并协助纠正。
第四步:实验前指导:①倒开水的正确方法;②倒入开水的量。
第五步:学生实验。
第二、三步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后,学生已基本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即使如此,有些实验步骤仍需要教师作适时必要的指导。如温度计的选择;温度计进入水中的位置;读数时的视线等等。
在学生动手测量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使实验过程既统一管理,又不是教师包办代替,也不会出现意外事故而使课堂秩序混乱。
第六步:实验总结。
实验总结的方法有两种形式,可以由学生自行体会本实验的收获或要领,也可以由教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扬,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或提出要求。
第七步:完成实验报告。
3.习题课
物理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如教材中的“路程与时间的计算”、“密度的应用”、“液体压强的计算”、“热量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等等都属于这一课型。
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般步骤为:
(1)揭示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将练习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重点要学会哪些方法等。
(2)引导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最好能让学生在课前先行整理和复习),可列成图表,也可写成文字或公式,便于学生记忆。
(3)指导自学:要求学生自学例题的解析过程,重点看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完成同类型练习题打好基础。
(4)学生自学(练习或板演)。
(5)点评。若板演出现错误,可让学生直接对照板演内容进行互评,要求说出错误在哪儿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应该怎样订正。另外,也可将巡查中出现的问题列出,引导学生分析和纠错。
(6)布置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的能力,同时兼顾解题格式的规范化训练。
例题和练习选择的注意事项:
(1)所选的例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实用性,要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命题尽量采用书本上的语言或与学生水平接近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接受和取得好的效果。确定习题的量有一个原则,即既要保证基本知识的覆盖面,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2)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练习,既照顾优等生又照顾后进生。每次练习题均要有基本题和提高题,基本题为主,提高题为辅,基本题为全体学生必做题,提高题供学有余力者选做,以保证各类学生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各自得到发展和提高。
如“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的教学,可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公式变形,再让学生自学例1、例2的解题过程,着重理解解题思路和规范。接着仿做例1、例2的同类习题来检测自学效果,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板演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更正,归纳出注意点。最后当堂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复习课
物理复习课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检测—评点—练习复习课
适用于单元复习和知识的归类复习。采用这种方法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复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一般教学步骤为:
①揭示目标。
阐述复习的内容和要求。
②检测。
发给学生一份检测题,采用填空题或选择题,针对本阶段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命题。规定时间(一般5—8分钟)让学生完成。一方面是为了学生自我回忆和整理,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摸准学情。
③检测点评。
先让学生互阅检测的内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互阅中发现的问题和体会,最后针对练习中典型的或共性的问题,由教师精点、精评。
④练习。
精选一定量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题目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⑤评议。
分小组评判练习情况,汇报出现的问题,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补充或更正。
(2)组合实验复习课
这种方法适用于光学、电学的实验复习。可以把课本中有相互联系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机的进行组合。如电学部分的所有学生实验和大部分演示实验就可组合在同一块教板上进行复习,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揭示目标。阐述复习内容及要求。
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归类整理(一般安排在实验复习前)。
引导学生从书本上查找本阶段共学过哪些实验,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装置图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是什么。
③实验与讨论。
学生分别上讲台进行操作表演,在同一示教板上做出几个不同的电学实验。如伏安法测电阻的装置,就可完成电学部分的好几个实验。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演示,其他学生就认真观察、思考与分析,然后再讨论:实验步骤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正确,必要时还要分析实验的成败原因。最后学生就下列内容进行小结:组合实验中涉及到哪些概念、方法和原理?实验中使用的核心装置和主要元件的作用是什么?组合实验中联系各个实验的纽带又是什么?还可提供其他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如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用纸遮住凸透镜的某一部分,观察和分析成像情况并与原先的假设相印证,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④实验总结。
学生用文字整理出组合实验中形成的实验知识和方法体系。
(3)典型习题为中心的复习课
利用典型练习题进行变式复习,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与讨论。这种模式适用于对规律和原理应用的复习,如浮力计算、热量计算、电功率计算等。其一般操作步骤为:
①揭示目标:阐述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要求。
②复习相关
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表达物理原理、规律的公式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复习浮力时,可先复习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复习电功、电功率时,先写出所有计算电功、电功率的公式。
③出示典型题,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教师给出题目主干或中心,学生由简到繁提出问题并解答。通过增减条件,或改变条件形成新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将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⑤课后合作学习训练:让学生自由合作,在课后练习时相互提出命题,进行变式和解答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的病因诊断及写作指导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当与“新课改”并行
新课改下的物理习题教学
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初中物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课程下校内评价方式改革之我见
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把握新教材特点,落实新大纲精神
谈农村初中物理实施创新教育
物理新课程实施中实验演示技能的指导与专业训练策略
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典型案例分析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构建生活物理大课堂
《物理课程标推》下教师亟待“充电”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初探
课堂效率,教学的灵魂
对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新课程“活动”栏目与课堂教学的变革
面对时代变化,再议因材施教
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小妙招上活初中物理课
新课标物理教学下的改革探索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联想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定标·布点·导学·促教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解与达成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依据新的教育理念 探索生活物理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