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的物理课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选修课为中心展开。
第二阶段:高考总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9月1日开学——11月15日(周五)完成,共11周。
第二阶段教学进度
2006年11月17日(周一)起转入总复习;
2007年3月完成第一轮的系列复习,并开始进行综合复习。
从2006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6月7、8、9日)。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全区统考,集体阅卷。
考试范围:力学、电磁学(包括实验)。
考试难度:系列复习水平。
第一阶段教学要求:
处理好课时较少与内容较多的矛盾
(1)优化教学过程
(2)优化教学方法
(3)合理安排时间,计划安排时间
(4)不减进度,把握难度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应使以选修课为中心的内容,达到过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水平。
(1)应重视对高考大纲所要求的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
(2)认识基本概念,对联系紧密、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正确区分
(3)对基本规律,明确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力争解决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见问题
在选修课教学中,一定将必修课的内容结合和联系起来
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内容的划分与确定,决定了这样做是应该的
要学好物理,必须要形成知识结构
常采用的方法有:(1)复习必修知识,而引入选修课题
(2)学习过程中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3)章节学习之后,全面归纳建立物理知识系统
为适应近几年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命题特点及理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基础,提高能力
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综合考试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
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
切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拓展物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习题教学要更多地连续实际。
(3)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的六大功能: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科学方法。
(4)适当做一些信息题(提高审题能力和建模能力)
(5)适当做一些综合题(以小综合题为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单筒望远镜
演示白光的色散方法一
简单三球仪
水平光盘附件
照相机
二种色光的混合
七色轮
演示凸透镜成像方法二
光导纤维传光
自制留声机唱头
大口径凸透镜
水三棱镜
组装显微镜
凸透镜成像示教板
视觉暂留方法二
自制潜望镜
光的全反射
双筒望远镜
潜望镜
演示凸透镜成像方法一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声音在缆绳中的传播
小孔成像纸片及其光源
光栅
声波振动的显示
光的反射
凸面镜使平行光线发散
水平光盘
演示白光的色散方法三
凸透镜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