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学生很少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诗句,心理上受到较强的刺激,同时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从而有了求知欲,为下面的新课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学生对大自然的光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对“多彩的光”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对我们将要讲授的光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地带有目的性地探索与学习,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教学任务自然就会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完成。
一、利用诗词展示物理科学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科学之美的艺术。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本身不是美学,要想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从铅字变成闪烁美丽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物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发掘物理科学美,展示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在物理教学中引用诗词,就会把一堂只有计算和概念的物理课变得生机勃勃,利用诗词展示物理学的科学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激发爱美的天性。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写道:“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描写了庐山的香炉峰早晨的一景:瀑布溅起的小水珠使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阳光折射成彩色的光带———虹,这样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同时也揭示了产生彩虹的两个因素:光和小水珠。
二、分析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练习中,以诗词作为题目背景,不仅会给人一种深层次的美学享受,而且通过赏析诗词,从中寻求物理规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从而深厚学生的文学功底,更多地体现教学改革的理念,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后两句,成了千古佳句,它不仅显示出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及高瞻远瞩的胸襟,而且带有很深的哲理性。它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此提出问题:站得高为什么能看得远呢?人能够看到物体或者物体的像,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的缘故,而光的波长很短,很容易被障碍物挡住,所以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由于人所处的位置很高,物体发出、反射或者折射的光线可以不受阻碍直接进入人的眼睛,人当然就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而“穷千里目”了。类似的诗句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些都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讲“光的传播速度”时,可以引用诗歌“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它说明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可以引用赵彦端所作的《谒金门》中的“波底夕阳红湿”,它真切地写出了夕阳倒映湖中给予人的主观感受。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这也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现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过。
2013鲁科版必修二1.1《机械功》ppt课件3
鲁科版必修二1.2《功和能》PPT课件01
鲁科版必修二1.2《功和能》PPT课件03
鲁科版必修二1.2《功和能》PPT课件04
鲁科版必修二5.3《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PPT课件
2013鲁科版必修二1.3《功率》ppt课件1
鲁科版必修二4.2《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PPT课件01
2013鲁科版必修二2.2《势能的改变》ppt课件1
鲁科版必修二1.3《功率》PPT课件01
2013鲁科版必修二1.1《机械功》ppt课件2
2013鲁科版必修二1.3《功率》ppt课件2
2013鲁科版必修二2.2《势能的改变》ppt课件2
鲁科版必修二4.3《向心力的实例分析》PPT课件02
2013鲁科版必修二2.1《动能的改变》ppt课件7
鲁科版必修二4.1《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PPT课件01
鲁科版必修二1.3《功率》PPT课件03
鲁科版必修二4.2《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PPT课件02
2013鲁科版必修二2.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ppt课件1
鲁科版必修二4.2《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PPT课件03
2013鲁科版必修二1.1《机械功》ppt课件1
鲁科版必修二1.2《功和能》PPT课件02
2013鲁科版必修二1.3《功率》ppt课件4
鲁科版必修二1.3《功率》PPT课件02
鲁科版必修二4.4《离心运动》PPT课件04
鲁科版必修二4.2《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PPT课件04
鲁科版必修二4.3《向心力的实例分析》PPT课件01
鲁科版必修二6.1《高速世界》PPT课件
鲁科版必修二4.1《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PPT课件02
2013鲁科版必修二2.1《动能的改变》ppt课件9
鲁科版必修二4.4《离心运动》PPT课件0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