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物理课程中应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时空。本文就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作一初步的探索。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 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水平,且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在高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急剧转化过程中,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施建农等人对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表明: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兴趣、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兴趣和动机得分较高的被试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兴趣和动机得分较低的被试。由此说明: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心理学因素。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的科学思想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成功的科学方法;对知识有新的理解,体现在对实际问题或创设的实际情境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等。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⑧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新技术、新学科、新思维的原动力,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物理学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完善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具有结构严谨、理论深奥、方法奇特等特征。物理学始终站在科学前沿,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人的创造意识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启发、唤醒,人的创造思维需要在某些特殊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那么物理教学无疑是实现两者完美结合的最好的实践活动。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给学生一种具体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
物理学科的内容较亲近生活、亲近社会、亲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数学是表达物理概念、规律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用数学公式和图象表达物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物理学中的等效法、近似法、类比法、作图法、外推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物理模型、理想实验等都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根椐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小制作活动或对某物理知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等;也可以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与其它学科综合的应用,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等;也可以是物理知识以外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等。
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形式:可以是全班选择同一个题目进行研究,例如,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活动等,也可以是由教师创设几个不同的课题后由学生自主选定研究的课题或由学生另选择研究课题交给老师审批后确定研究课题等方式进行全班并进式的研究多个问题的同步研究活动。在此应注意选择研究的题目不易过大,应使学生易于操作,针对性较强。物理“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小组(最好俩人一组)活动的分散方式进行,例如,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这样较机动灵活;也可以以全班参与的形式进行,如参观、社会调查等,这样可以较好地开展工作。每个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及所需要的时间、地点等会有所不同,可以采用长短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等方式,轮流穿插进行。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可以培养一批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教师工作。
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应给学生一些宽松的,能发挥出个性特点的不同的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更多的情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物理“探究活动”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不能够搞万人读一本书的做法,应根椐自己的具体情况,挖掘出好的题材,使学生在物理“探究活动”的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物理课程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3.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熔化和凝固课件7
交变电流同步检测3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教案
熔化和凝固课件8
交变电流同步检测2
交变电流同步检测15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33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31
电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导学案
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导学案
交变电流同步检测5
电磁感应基本问题分析导学案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8
电场能的性质的描述导学案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9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3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5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3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4
电场能的性质学案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6
加速度学案10
电磁感应学案
电容器 电容教案
熔化和凝固课件12
熔化和凝固课件5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34
电场力的性质学案
熔化和凝固课件6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9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