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的选题一定要注意叙述的严谨性,避免歧义现象
试题的选取过程中,有时就只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根本就不考虑学生会如何理解,结果导致学生的理解多种多样,给学生解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这次的八年级物理试卷中,我选了这样一题:“请一位骑自行车的同学握着一块石头从你的面前驶过,并且刚好在驶到你面前的瞬间放开手,让石头自由下落,观察石头落在哪里?并说明其中的原因。”在选这题时,我没有考虑学生会有其它理解,等到改试卷时,才发现学生的理解五花八门,有的按照我的思维理解为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运动,但有的理解为从站立同学的前面向站立同学的背后运动,结果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在站立同学的左边,有的说在站立同学的右边,有的说在站立同学的背后。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理解歧义,是因为“从面前驶过”这句话的不够严谨。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若把“从面前驶过”改为“从面前自左向右”驶过,学生的理解会准确些。再如,在选择题中,考查摩擦力时,有这样一个选项“机器运转时,机器各运转部件之间的摩擦是有害摩擦”,我就没有考虑到“皮带传动中的皮带和皮带轮之间的摩擦”是否算是“机器各运转部件之间的摩擦”?而学生是否会这样理解?可见,选题时考虑到学生理解方式的各种可能,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学生的答案给老师带来的惊喜
平常教学过程中,总是埋怨学生不动脑筋,今天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才发现真真正正的冤枉了学生。在这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题:“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塑料直尺设计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吗?请你写出实验过程和可以探究的问题。”在选这个题目时,也曾经考虑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但是有这样一个答案相当新颖:“用直尺上带有锯齿状(或波浪状)的一边与桌边摩擦,第一次移动速度较慢,第二次移动速度较快,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当时看到这个答案,真是很佩服学生的思维,而且这种方法要比用直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方法效果要好的多。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4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45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36
2017届江苏省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检测题49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37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52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44
2017届江苏省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检测题45
2017届江苏省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检测题51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8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21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33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38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22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15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46
2017届江苏省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检测题52
2017届江苏省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检测题46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42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51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43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41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25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23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40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19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课时检测50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9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16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配套练习题6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