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内容,并强调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探究性试题是指以生活或社会中的常见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围绕问题展开探索活动,进而将问题解决。探究性试题一般选择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或实验为探索对象,然后按照探索问题的一般步骤逐步展开。探究性试题是科学探究活动考查的重要载体,各地中考物理试题的编制对探究性试题的要求逐年提高。探究性试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探索性、启发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操作性,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性试题着眼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分析和推理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等。
在“压强和浮力”章节,所包含的物理知识通常是初中物理力学的综合,它涉及物质的密度和质量、力、重力、平衡力、压力和压强等较多的力学知识点,也是历年来中考力学考查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拓展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此部分中考探究性试题的命题内容取材范围较广,有的是生活中的日常问题,有的是教材中的小实验,有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身边物理现象。同时,“压强和浮力”章节涉及到探究性试题还十分重视物理问题研究方法的考查,主要包括控制变量法,比较法,归纳法,猜想与假设法,数据分析法,图像法,等效法,特殊测量法,等等。一般来说,中考此部分探究性试题的解题时强调准确剖析试题呈现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突出物理知识的灵活应用。以下就本章探究性试题的题型进行初步分类,并借助典型例题来分析解决此类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一、实验设计类
题型特征:此类试题一般事先提供适当的实验器材,或要求依据某种实验原理自行选择器材,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实现某种物理量的探究。这类题型的关键是要落实探究方案的优化设计,探究方案的设计通常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即方案中的探究器材选择合理,实验步骤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操作可行等因素。
考点:大气压强
例题1:(2006江苏泰州)小华同学用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来“估测大气压的值”,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将蘸水的吸盘按在平滑的玻璃板上,挤出里面的空气,按住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钩着吸盘上的挂钩,缓慢往上拉,记录吸盘刚刚脱离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再测量出吸盘与玻璃板的接触面积,即可算出大气压的值,如图1所示。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是:量程为10N的弹簧测力计1只,底面积为3cm2的吸盘,平滑的玻璃板。实验时,他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拉至读数最大时,吸盘仍未脱离玻璃板,实验室又没有量程更大的弹簧测力计,他认为可运用其它器材结合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图1
(1)请设计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要求:先确定所需的其它器材(除量程为10N的弹簧测力计1只、底面积为3cm2的吸盘和平滑的玻璃板外),再简要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增加弹簧测力计的个数)
[方案一]
器材:;
说明:。
[方案二]
器材:;
说明:。
(2)该实验只能粗略测出大气压的值,结果并不精确,请指出你所设计的
方案一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写出2点即可)①;
②。
分析:大气压强除了托里拆利测量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器材,设计其他方案。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还是要利用到压强的一般定义入手,即压强=压力/受力面积。通过估算,3cm2上皮碗受到的大气压力远远大于10N,本题中的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不能直接进行大气压强测量,需要通过转化的方法,利用小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来实现较大压力的测量一般可以借助杠杆、钩码配重、滑轮组来实现。当然其它方案只要正确同样可以,每套方案中器材选择要正确,简要说明的内容要抓住知识要点,正确反映出设计的物理原理,也可以通过画图来“说明”。
答案:(1)[参考方案一]:
器材一:轻质杠杆,细绳,铁架台;
说明:利用省力杠杆,在一端用较小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在另一边获得较大的拉吸盘的力。
[参考方案二]
器材二:定滑轮,钩码,细绳,铁架台;
说明:用钩码作为配重,利用钩码的重力来增加对吸盘的拉力。
[参考方案三]
器材三:定滑轮,动滑轮,细绳,铁架台;
说明: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省力的滑轮组,再用弹簧测力计向上拉动即可。
(2)方案一中:吸盘中排气不清(或有少量空气)、气密性不好、吸盘脱离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准确、弹簧测力计自身有重力、杠杆有自重且杠杆重心不在悬点正下方等等;
方案二中:吸盘中排气不清(或有少量空气)、气密性不好、吸盘脱离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准确、弹簧测力计自身有重力、滑轮与轴间有摩擦等等;
方案三中:吸盘中排气不清(或有少量空气)、气密性不好、吸盘脱离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准确、滑轮与轴间有摩擦、动滑轮有重力等等。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
例题2:有些爱思考的同学进一步提出,除上述两个因素外,浮力的大小是否还与别的什么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是: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针对这个问题,若提供下列器材由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些器材、怎样进行探究?
供选择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三个形状不同的小石块,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
(1)你选择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探究方案(即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根据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获得的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根据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原则一般是要求器材最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本题要求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理形状有关,探究方案的设计核心是如何进行形状的改变。在改变形状的过程中要保证物体的质量要保持不变,三个形状不同的小石块其质量各不相等,这样导致实验中的研究对象的条件发生的变化,因此选择橡皮泥改变物体形状比较方便。实验主要利用弹簧测力计,采取差值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橡皮泥形状发生变化后,橡皮泥所受的浮力的大小是否改变,进而测出实验的结论。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结论的准确性,一般橡皮泥形状改变至少三次以上。
答案:(1)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多选或少选均不正确)
(2)实验步骤:
或a.①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重G;
②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③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④再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3。
或b.①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②改变橡皮泥形状,把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③再改变橡皮泥形状,把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3。
(3)(答案要与实验步骤对应)
或a.求出橡皮泥各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若各次所受浮力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各次所受浮力不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或b.比较橡皮泥各次浸没水中时测力计示数。若测力计的示数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测力计的示数不等,则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同题拓展:
(2008广西南宁)小刚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后,推导得出F浮==ρ液V排g,从而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和物体有关。
小刚进一步猜想,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针对这个问题,他选用以下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的圆柱体和长方体铝块各—块、烧杯、细线和水。
实验步骤如下:①用细线将圆柱体、长方体铝块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它们的重力分别为G1、G2;②将圆柱体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③将长方体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则:(1)比较两铝块的重力G1、G2的大小关系为; (2)利用以上实验数据比较:若,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无关; 若,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有关。
答案:密度(1分),排开液体的体积(或浸入液体的体积) (1)G1=G2(2)G1一F1=G2一F2(或Fl=F2), G1一Fl≠G2一F2(或F1≠F2)。
二、数据分析类
题型特征:此类试题通常提供一些探究活动中的数据记录,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同时根据探究过程的要素考查要点,设计一些探究问题,有些是以填空的形式,有些以问题的形式,还有些是要求根据提供的探究数据分析归纳出科学规律或初步的结论。会分析处理图表中的数据是实验能力的重要方面,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数据分析类试题一般要筛选题目提供或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同时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
考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例题3:某同学用如图2所示的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时,他将压强计的橡皮膜置于水中不同深度,并调节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得到如下数据。
图2
实验 | 橡皮膜朝向 | 深度 | 压强计U型管 | ||
左液面 | 右液面 | 液面高度差 | |||
1 | 朝上 | 3cm | 9cm | 12cm | 3cm |
2 | 朝左 | 3cm | 9cm | 12cm | 3cm |
3 | 朝下 | 3cm | 9cm | 12cm | 3cm |
4 | 朝上 | 6cm | 13.5cm | 6cm | |
5 | 朝上 | 9cm | 6cm | 9cm |
⑴分析表格数据,将漏掉的数据补上。
⑵由实验1、2、3,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由实验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该同学想完成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的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
分析:本题表格数据是学生实验的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压强计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其U型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反过来当压强计U型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则说明橡皮膜受到了压强,高度差越大则压强越大。设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的实验方案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橡皮膜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变。
答案:(1)7.5 15。(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①如图4取一杯水,将压强计的橡皮膜置于水中一定深度处,记下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算出液面高度差h1;②将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将压强计的橡皮膜置于盐水中相同深度处,记下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算出液面高度差h2;③比较h1与h2的大小得出结论。
考点: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
例题4: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表一 表二 表三
实验序号 | 压力(N) | 受力面积(cm2) | 实验 序号 | 压力(N) | 受力面积(cm2) | 实验序号 | 压力(N) | 受力面积(cm2) | ||
1 | 6.0 | 10 | 4 | 3.0 | 10 | 7 | 3.0 | 20 | ||
2 | 9.0 | 15 | 5 | 4.5 | 15 | 8 | 4.5 | 30 | ||
3 | 12 | 20 | 6 | 6.0 | 20 | 9 | 6.0 | 40 |
⑴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⑵分析比较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⑶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①分析比较得_______;②分析比较得_______。
分析:本题除考查同学们对压力作用效果的掌握程度外,着重考查了同学们对数据表格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另外还考查同学们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先分析要研究的是什么量,影响该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影响因素,就要考虑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在分析压力的大小影响作用效果时,必须控制受力面积不变;在分析受力面积的大小影响作用效果时,必须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答案:⑴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显著;⑵1、6、9;⑶①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②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显著。
中考实战:
(2008浙江金华)某兴趣小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深度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弹簧秤下挂一圆柱体,容器中盛有某种液体。
【获取证据】测得圆柱体的横截面积为l×l0-4米3,柱体的重为0.6牛顿。当圆柱体缓慢地浸人液体中时(圆柱体始终竖直且没有被浸没),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秤相应的示数F,求得相应的圆柱体在下表面处产生对液体的压强p(体在圆柱体下表面处产生的压强也为p),所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h/米 | 0.1 | 0.2 | 0.3 | 0.4 | 0.5 |
F/牛 | 0.48 | 0.36 | 0.24 | 0.12 | 0 |
P/帕 | 1.2×103 | 2.4×103 | 3.6×103 | 4.8×103 |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出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深度的定量关系是▲。
【讨论与交流】(1)根据第5次实验所得数据,求得圆柱体在下表面处对液体产生的压强是▲帕。
(2)当弹簧秤的示数为0.3牛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为▲牛。
答案:当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压强与深度成正比(或液体密度一定,P∝h,或液体密度一定时,P=k h) (1)6.0×103(2)0.3
三、实验测定类
题型特征:此类试题通常提供一定数量的探究器材,要求根据一定物理原理,进行物理量的测量,一般要求能设计出测定物理量的操作方案。一般此类试题着重对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求解此类试题一般思路是要求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实验的原理,测定物理量的设计方案要思路清晰,同时要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考点:大气压强测量
例题5:在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放在桌子上,用吸盘贴在玻璃板上面,用弹簧测力计将吸盘缓慢向上拉,直到吸盘脱离板面。问:
(1)实验原理是什么?
(2)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测出吸盘脱离板面时的拉力。请你选择其他器材与这只弹簧测力计组合,测出吸盘脱离板面时的拉力,要求写出用到的器材和方法。
图2
分析:挖掘教材实验进行考查是近年各地中考的重点。对教材中的每个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要从整体上了解实验的意图、原理、实验器材及方法,同时要善于剖析实验细节,如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分析,实验方案改进,结论评估等。本题取材于《大气压强》教材,
其原理包括平衡力和压强知识,如图甲所示,吸盘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是大气作用在吸盘上的大气压力F大,其大小始终不变;另一个是弹簧测力计对吸盘向上的拉力F拉,其大小随吸盘被缓慢上拉的同时逐渐增大,F大和F拉是同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当F拉略大于F大时,(粗略认为F拉等于F大,即平衡)吸盘被拉离玻璃板,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便间接得出F大(F大=F拉),用尺测出吸盘的直径D,算出其面积S=πD2/4,即大气压的作用面积,借助压强公式P=F/S可以粗略算出大气压P=4F拉/πD2。
若吸盘面积较大,吸盘受到的大气压力F大将较大,超过了常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这就需要辅助于省力机械来测量,本题第(2)问就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设计的。
答案:(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F大=F拉和压强公式P=F/S。(2)法(一):如图乙所示取一轻质杠杆(质量忽略不计),为使OA.OB分别为阻力臂L2和动力臂L1以便测量,须让杠杆处于水平位置,人手作用于玻璃板上向下缓慢拉动,读出拉开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便可算出F大=F2=F1L1/L2。法(二):如图丙所示,取一轻质动滑轮,缓慢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刚拉开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算出大气压力F大=2F1。
考点:浮沉条件的应用
例题6:现有一个小玻璃试管,利用量筒和足量的水如何测量玻璃的密度?
分析:测定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实验,基本方法为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而此实验的拓宽是往往只给一种仪器,甚至一种也没有,而代以其他实验器材,因此寻找合适的代换是关键。利用浮力的知识进行密度的测量时,漂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等基本知识是出发点。利用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抓住“浮体”F浮=G和“沉体”V排=V物的特点进行代换。本题要测玻璃的密度,必须测出小玻璃试管的质量和它具有的玻璃的体积。当小玻璃试管下沉在量筒的水中时可以测出它的体积;小玻璃试管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重力获得,由于小玻璃试管漂浮在水面上时它的重力就等于浮力,所以只要用量筒测量它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它的质量。此类实验探究设计题不仅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而且也注重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答案:测量的过程如下图3所示:
图3
步骤为:
①在量筒中放入适量水,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
②将小玻璃试管漂浮在量筒的水面上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1。
③将小玻璃试管下沉到量筒的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2。
那么,玻璃的密度为。
同题拓展:
如何利用量筒、小玻璃管、足量的水、细线,如何测量细沙的密度?
分析:细沙的密度ρ=m/V,细沙的质量由于没有天平,可以通过测量漂浮时的浮力来得到,细沙要漂浮必须将它放到小玻璃管中;对应的体积可让小试管中的细沙下沉到量筒中的水中获得。实验过程如下图4所示:
图4
答案:步骤为:
①让小玻璃管漂浮在量筒的水面上,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
②将细沙放到漂浮的小玻璃管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1
③将细沙从小玻璃管倒入量筒的水中,让小玻璃管仍漂浮在水面上(如上图),记下此时水面刻度V2
则细沙的质量为ρ水(V1-V),细沙的体积为V2-V
细沙的密度为。
中考实战
(2008哈尔滨)同学们在学校体育馆进行排球训练时,班级“物理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准备测量排球被击打落地后形变最大时对地板的压强,如图5所示。
图5
(1)写出该测量的实验原理以及需要使用的主要实验器材。
(2)请你设计该测量的实验过程。
(3)为了使测量的误差较小,你建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
四、图表图像类
题型特征:此类试题一般以具体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的探究数据或探究中绘制的图像为考查素材,其中探究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图像一般是根据数据绘制图像,或者根据提供与探究活动相关的图像分析、推理出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或结论。图表类探究试题解题时,从提供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关键,图像类探究试题解题时,要关注图像的特征,关注图像中一些关键的“特征点”,如果提供的图像是几个的混合,好要注意图像中的“交点”所蕴含的信息。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
例题7:超凡为了探究物体存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况,如图6甲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理量 | 1 | 2 | 3 | 4 | 5 | 6 | 7 |
h(cm)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F(N) | 6.5 | 6.0 | 5.5 | 5.0 | 4.5 | 4.5 | 4.5 |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__________N,第4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N;
(2)分析表中第1次到第5次数据,说明物体浸没液体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第5次到第7次数据,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能正确反映F浮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 )
图6
分析:本题考查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由水面下沉直至完全浸没水中受到浮力的变化过程,通过提供的数据来求解物体的重力,受到的浮力,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的变化特点。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准确把握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变化规律以及与深度h之间的关系。物体由水面逐步到完全浸没到水中,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是先变大后保持不变,因此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变化是先变大后保持不变。浮力与h的关键要把物理排开水的体积大小关系转化为与深度的关系就可以了。由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与深度的关系是先成正比后保持不变,因此浮力的图像变化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再保持不变。本题涉及科学探究过程中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与论证环节,同时还要求会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探究中培养观察、判断、分析、归纳等能力。
答案:(1)6.5 1.5;(2)物体所受浮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物体完全浸没后,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无关。
考点:重力、密度、压强及浮力
例题8(2008陕西)物理兴趣小组同学对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研究,在一个重为4N,底面积为200cm2的圆柱形薄壁玻璃容器底部,放一个连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然后逐渐向容器中倒水(始终未溢出)。通过测量容器中水的深度h,分别计算出该物块所受到的浮力F浮,并绘制了如图7所示的图像。请你解答下列问题(g取10N/kg)。
图7
(1)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深度由0逐渐增加到8cm的过程中,物块受到的浮力越来越怎样?,继续往容器中倒水,随着水的深度增加,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怎样变化?。当水深增至8cm后,物块处于什么状态?(选填“漂浮”、“悬浮”或“下沉”)。
(2)物块的重力是多少?物块的密度是多少?
(3)将物块取出后,若容器中水的重力为20N,此时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是多少?
分析:本题是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力学综合知识的考查,涉及的知识包括:重力、密度、压强以及浮沉条件,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图像分析分析能力也有所要求。题中求解木块密度,关键是要通过题设条件求解出木块的质量。分析本题的图像可以知道,当容器中水的深度增加,水对容器地的液体压强逐渐增大。同时由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加,受到的浮力也逐渐增大。当水的深度增加到8cm时,浮力不变,及物体的排开水的体积不再变化,这时木块应开始处于漂浮状态,重力与浮力相等,因木块重力不变,即木块受到的浮力开始保持不变,不再受水的深度影响。通过漂浮条件,根据图像中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得到木块的重力大小,即可得到木块的质量。木块取出容器后,由于容器是圆柱形,已知容器中水的重,和容器自重,可以得到容器对地面的压力为容器重和水的总重。根据压强工作即可得出容器对桌面压强。
答案:(1)越大,压强增大,处于漂浮(2)
中考实战
1.(2008潍坊中考)如图8所示是“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图8
(1)由图和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2)由图和可知物体排开相同体积的液体时,浮力大小跟液体的种类有关.
(3)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物体上下表面所受压力的差为N.
答案:(1)A B.C;(2)A C.D (3)3
2.(2007广东三明)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与烧杯底部接触为止,如图9所示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g=10N/kg)。求:
图9
(1)分析图像可知,圆柱体重力是________N;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
(3)圆柱体的体积是_________m3;
(4)圆柱体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
(5)分析图像BC段,可得结论:物体浸没液体之前,浸入液体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6)分析图像CD段,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2N (2) 8N (3) 8×10-4(4)1.5×103(5) 大 (6) 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五、实验操作类
题型特征:此类试题通常以某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及步骤为考查背景,重点考查探究活动中一些关键操作步骤的注意事项,关键步骤中应注意观察的物理现象。求解此类题型一般要求能熟练的把握一些探究实验的步骤,平常物理学习中,一定要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培养规范操作的习惯,对探究实验的关键操作步骤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探究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一些易错的操作行为,应注意积累一些常见实验操作故障的排除方法。
考点:液体压强
例题9: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图10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10(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作图10(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10(c)和(d)所示。他发现图10(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10(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过程。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中,需要借助压强计,通过压强计的U型管内左右页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因此压强的气密性的好环是实验准确性的前提条件。本题主要以实验中容易出现的实验故障与现象为考察背景,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要解决本题,需要学生在日常实验操作中逐步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与经验积累,不能背实验,并助于学习实验故障的排除方法。
答案:(1)大于B;(2)压强计的气密性不好;或压强计金属盒(或“软管”)漏气;或U形管与软管连接不好;(3)不可靠的金属盒(或“橡皮膜”)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或没有控制金属盒(或“橡皮膜”)在两种液体(或“在液体”)中的深度(或“深度相同”)。
考点:浮沉条件
例题10(2008江苏扬州)小明和小华利用如图11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他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如下:
图11
(1)探究蜡块的上浮条件
①测量蜡块的重力
小明设计的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蜡块的重力。
小华设计的方案: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求出重力。
你支持(小明/小华)的方案,理由是。
②测量蜡块受到的浮力。
小明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把蜡块放在水中浮在水面时,测出蜡块排开水的体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你认为上述操作用存在的问题是。
③通过比较蜡块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可知物体上浮的条件。
(2)探究蜡块下沉的条件
①测量石块的重力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
②测量石块受到的浮力
小明利用量筒测出石块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小华依据另一种原理,采用不同的方法也测出了石块受到的浮力,其方法是:
。
通过比较蜡块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可知物体下沉的条件。
分析:本题取材于教材中浮沉条件探究实验,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理解浮沉条件的内容,重温浮沉条件探究的过程与步骤。物体上浮时,重力小于浮力,为了便于实验,采用蜡块进行上浮的条件探究,此处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忽视了弹簧测力的量程与分度值,由于蜡块质量过小,弹簧测力计分度值过大,不能直接测出蜡块的重力进而求得质量。实验中第二个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根据漂浮蜡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来测量蜡块受到的浮力,漂浮在量筒中蜡块排开水的体积小与蜡块在水中上浮时的体积。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还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采取差值法进行测量。
答案:(1)①小华 蜡块的重力小于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无法直接精确测量(或蜡块的重力小于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或蜡块的质量太小等) ②蜡块没有浸没在水中(或测得的是蜡块漂浮时的浮力) (2)将石块浸没水中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算出浮力(或用石块的重力减去石块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或F浮=G物-F等)
中考实战:
(2007江苏淮安)小明同学利用砝码、小桌、装有沙子的容器等实验器材,做“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实验,如图12甲所示。
(1)保持小桌对沙子的压力不变,改变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小明发现接触面积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浅,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有关。
(2)保持小桌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变,改变小桌对沙子的压力,小明发现压力越大,小桌陷入沙子越深,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
(3)实验过程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4)小明将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12乙所示,比较甲、乙两种情况后,小明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请对此结论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受力面积大小;(2)压力大小;(3)桌子的桌脚陷入沙盘中的深度;(4)小明的结论不对,因为甲乙两图中,桌脚对沙子和木板接触面的作用力(即压力)是相同的,沙子和木板受到相同的压力,由于沙子和木板的构成不同,木板形变不明显,沙子较疏松,表面上看,桌脚对沙子作用效果明显,但是沙子和木板两者没有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材料的比较,所以得出与压力作用效果与材料有关的结论是片面的。
云雨雪雹
神奇的磁化水
玻璃“出汗”在哪面?
液态空气
温度计的发展
关于晶体熔化实验的几点建议
怎样把开水冷却?
怎样旋开玻璃瓶上太紧的铁盖?
纸制的锅子
在开水里不融化的冰块
冷水瓶的原理
饭菜扑鼻香
秦王的水晶宫
艾菲尔铁塔的高度
为什么罐装的自动喷剂喷了一会罐身会变凉?
冰棍和冰淇凌
冒气的冰淇淋和不冒气的热汤
冰棍和冰激凌
关于洗完澡穿不进靴子的故事
鸡蛋中的物理
液晶
为什么冰是滑的
呵气和吹气
从物理角度赏析《枫桥夜泊》
水烧开时不会溢出来,为什么粥烧开了却会溢泻出来呢?
冰棍“冒汽”
火烧手绢
皮袄会给你温暖吗
萘和海波
聚乙烯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