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及突破策略】
(一)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确定依据是: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二)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确定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三)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少数部分学生能力稍低。针对毛庄中学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因材施教,合理分组,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法选择
根据物理课的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能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量杯、天平、细线、铁块(各11组);量杯、颜色相同的铁块、塑料块。
【教学过程】
导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点评 | ||||||||||||||||||||||||||||
情景导入 目标1:m与v的关系 科学探究 | 教师引导: ①教师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你有那些方法区别它们? ②我们看书本上小明和小红是如何区别它们的? ③你能猜想出M与V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教师引导: ①教师引导学生排除不正确的猜想,得到m与v成正比这一猜想。 ②你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吗? ③教师帮助学生查找方案漏洞,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然后分析实验证据。思考:
①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 ②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③如果换几个其它物体(如盐水、酒精等)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将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 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谁的方法好。 学生阅读课文插图的内容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发言:m=v m与v成正比,m与v成反比。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研究,确定实验方案。比一比谁的方案好。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将实验数据填在设计的表格里。 [交流与合作、分析结论] 学生结合所测实验数据交流与合作。归纳并得出结论。 |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区分,方案较多应给予鼓励。 设计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验技能。 如果学生不能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归纳出结论可用思考问题的方式启发归纳,效果就很好了。(由于实验误差影响,比值可能相近,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 |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3.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分析物理教学中国外实验教学效果研究和启示
对潜能生学习物理的方式综述
试论法定计量单位与物理教学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学实录
“说课”一例
中学物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实践与体会
构建物理教学论新体系
开发物理实验的教学价值的模型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三表一架”是实验室管理的好办法
探究中感悟在创新的物理学习方法
学好新大纲编好新教材
把握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
优化物理实验复习教学及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物理教学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
物理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正螺旋”的方法
对物理课堂提问应注意的策略研究
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初中物理情智课堂之“勤知”的方法
启发物理兴趣的个人看法
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多媒体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实用性
消除高一学生物理学习障碍的对策
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调查的统计
主体性教学策略在物理教学的应用方法
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创造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思考
强化物理化学实验教育效果
物理化学中酶催化反应的实用性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