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由于云层相互摩擦、碰撞而使不同的云层带不同的电,当电压达到可以穿过空气的程度以后,临近的两片云层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花和巨大的响声。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到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放电如果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避雷针是一种防止直接雷击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将高空的雷电引向自身,使之泻入大地,从而保护周围的建筑物。实际上,避雷针在我国出现最早.据《谷梁传》《左传》《淮南子》等著作记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即出现了为防止雷击而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室”。宋朝以来,许多建筑物都有不同形式的“雷公柱”。广西真武阁四柱不落地,德庆县文庙四柱不顶天,都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的人有地方避开雷击,消除了电学上所称“跨步电压”的危险。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防雷电原理是: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先导放电;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随之泻入大地,达到避雷效果。实际上,避雷针是引雷针,可将周围的雷电引来并提前放电,将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避免保护对象直接遭雷击。
而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
由于避雷针已在费城等地初显神威,它立即传到北美各地,随后又传入欧洲。避雷针传入法国后,法国皇家科学院院长诺雷等人开始反对使用避雷针,后来又认为圆头避雷针比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好。但法国人仍然选用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据说当时的法国人把富兰克林看作是苏格拉底的化身。富兰克林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他的肖像被人们珍藏在枕头下面,而仿照避雷针式样的尖顶帽成了1778年巴黎最摩登的帽子。
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在英国人眼中似乎成了将要诞生的美国的象征。据说英国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出于反对美国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国全部后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的尖头统统换成圆头,以示与作为美国象征的尖头避雷针势不两立,这真是避雷针应用史上一件有趣的事情。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自由落体运动公式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电磁感应公式
高考物理知识点:重力
高考物理知识点:弹力知识点
高考物理知识点:力 物体的平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
高考物理知识点:摩擦力知识点
高考物理知识点:动量定理
高考物理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
高考物理知识点:超重和失重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
2018年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如何判断是什么物态变化
2017-2018学年物理教研组上学期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
高考物理复习方法:物理学科记忆口诀大汇总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能量守恒定律公式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磁场公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
2017-2018学年初中物理教研上学期工作计划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奇妙的物理现象知识点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摩擦力公式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交变电流公式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物理机械能知识点讲解
高考物理知识点梳理:力和物体的平衡
高考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
高考物理知识点:爆炸与碰撞
高考物理公式解析:恒定电流公式
高考物理知识点:牛顿第三定律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物理声的利用知识点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