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对探究问题方法的考查
例1(2009 河南)某实验小组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1所示。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 A处的电流IA/A | B处的电流IB/A | C处的电流IC/A |
1 | 0.10 | 0.12 | 0.22 |
2 | 0.20 | 0.24 | 0.44 |
3 | 0.25 | 0.30 | 0.55 |
⑴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是:;
⑵测量三次的目的是:,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改变电流的大小从而进行三次实验;
⑶结合你用一个电流表做实验时的体会,提出一条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
点拨:题目主要不是考查探究实验的结果,而是对探究的具体方法进行考查。科学探究需要科学的方法,如果仅凭一个现象或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一定正确。“无巧不成书”指的就是这样的事。只有在大量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这样看来似乎实验的次数越多越好,其实没有这个必要。重复性的实验一般进行三次就可以排除偶然性,发现普遍规律了,古人云“事不过三”吗。实验次数太多,既费时又费力。进行的三次实验绝不是实验次数的简单增加,而是要改变实验条件,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看是否遵守同样的规律。要改变电流,可以改变灯泡的规格,也可以改变电源电压。
答案:(1)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可靠性 更换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等)。
(3)使用三个电流表同时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
二、创设新情境进行考查
例2(2009年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课上,同学们把两个相同规格的小灯泡连接在如图2甲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两灯均发光。此时,一位同学不小心把L1的玻璃外壳打破了,结果L1不亮,L2却更亮了。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L1处发生开路;
猜想二:可能L1处发生短路。
(1)根据(填“串联”或“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猜想一是不正确的。
(2)针对猜想二,同学们找了一只电压表,分别并联在L1、L2两端,如图乙所示,假如猜想二成立,则两次读数有何特点?。
实验发现两次电压表均有明显读数,且L1两端电压比L2两端电压小。说明猜想二也不正确。你认为L1不亮、L2更亮的原因可能是( )
A.L1电阻变大 B.L1电阻变小 C.L2电阻变小 D.L1功率变大
点拨:题目主要考查应用物理知识分析新情境出现问题的能力。(1)因为两灯泡串联,只要L1处发生开路,L2也不会有电流通过,L2不会更亮,所以猜想一是不正确的。(2)发生短路时,电压也为零,会造成L1两端没电压,L2两端等于电源电压。(3)L2更亮,一定是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了,所以应该是L1电阻变小。当然L1电阻变小的原因是L1的玻璃外壳打破了,使灯丝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到空气中,使灯丝的温度降低,电阻变小。
答案:(1)串联;(2)L1两端没电压,L2两端等于电源电压;(3)B。
2016年中考物理地磁场复习指导
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
高中物理“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与运动》教后反思
中考物理选择题分类解析
例题解析物理考试中常用到的几种方法
初二年级物理期中备考知识点之压强
八年级物理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惯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教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反思
探究与创新创设物理新课堂
论网络环境下物理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研究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梳理
初中物理具体的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浅议
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折射知识点总结
2016年中考物理超导体的作用难点预测
2016年中考物理一模强化模拟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期中备考知识点之牛顿第一定律
九年级物理教学反思2
数字化实验的特点概述
如何估测打雷处离我们的距离
高中物理引导性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实验为平台 探究物理教学新模式
设计性实验题归类解析
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年中考物理安全用电复习指导
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调查报告
学生分组学习中合作技能的培养
透过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看课程标准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