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2年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试验”之后,于1760年在美国费城制造了第一个避雷针。它是由铁钉、引入线和接地线组成的。铁针安在要保护的高大建筑物上,引入线用的是铁棍,接地线是一块金属板,深埋在地下潮湿的泥土中(图1-8)。当带电的云层接近高大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建筑物带上了与云层相反的电荷,但是,由于有尖端的避雷针,不等建筑物上聚集起大量的电荷,就在避雷针和云层之间发生小规模的放电了,放电通过避雷针和接地的导体这条最易于导电的通路,持续不断地进行,使得建筑物和云层之间不可能再发生强烈的放电,于是建筑物就可避免雷击的危险。
但是,关于避雷针的发明问题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一个外国修道士马卡连游历了中国之后,于1688年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对于当时中国的房屋建筑,他写道:“屋顶的四角都被雕饰成龙头的形状,仰着头,张着嘴,在这些怪物的舌头上有一根金属芯子,这金属芯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里,不会产生任何危硷”(图1-9),这实际上就是避雷针。因此,应该说中国人发明避雷针远比富兰克林要早得多。像上面讲的龙头,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几乎随处可见。据说在雷击时有人还看见龙口中喷出二、三尺长的电光呢!
为了说明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可以做如下的实验。
把A、B两个表面非常光滑的球形导体,放在绝缘支架上,让它们互相靠近。使A球带电,然后把B拿开,用验电器检查B,就知道这时B球没有带电,表明A球上的电荷没有跑到B球上去。现在给A球安上一个尖端(图1-10),再像上面说的那样做一次实验,就会知道,B球也带上了与A球同种的电荷,表明A球上的一部分电荷通过尖端跑到B球上去了。
上面的实验表明,电荷从导体的尖端很容易跑出来。电荷从导体的尖端跑出来的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避雷针就是利用尖端放电现象制作的。当带电的云靠近建筑物上方时,地面受感应所产生的异种电荷就从避雷针的尖端逐渐放出来,跟云里的电荷逐渐中和,避免大规模的放电发生,也就是避免雷击发生。如果有时来不及跟云里的电逐渐中和,就在云和避雷针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雷电落在避雷针上,不致毁坏建筑物。
避雷针跟地连通得好不好,对于能不能避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连通得不好,不但不能避雷,还会招雷。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验电器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热量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热机的效率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扩散现象
2013年北京高考物理选择题解析:考察全面 难度有降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能量守恒定律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原子结构
名师浅谈2014高考备考:高三物理复习与应试策略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弹性势能的概念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摩擦起电的原因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导体与绝缘体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电路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电流的形成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燃料及其热值
2014高考:高三生如何进行高考物理复习
北京高考物理试题评析:整体难度降低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内能的利用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动能的概念
2014年高考物理全程备考复习计划
深度解析2013北京高考理综物理实验题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电源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分子运动论 内能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汽油机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重力势能的概念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中和
初三物理基础知识——两种电荷c3
深度解析2013北京高考理综物理计算题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