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2年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试验”之后,于1760年在美国费城制造了第一个避雷针。它是由铁钉、引入线和接地线组成的。铁针安在要保护的高大建筑物上,引入线用的是铁棍,接地线是一块金属板,深埋在地下潮湿的泥土中(图1-8)。当带电的云层接近高大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建筑物带上了与云层相反的电荷,但是,由于有尖端的避雷针,不等建筑物上聚集起大量的电荷,就在避雷针和云层之间发生小规模的放电了,放电通过避雷针和接地的导体这条最易于导电的通路,持续不断地进行,使得建筑物和云层之间不可能再发生强烈的放电,于是建筑物就可避免雷击的危险。
但是,关于避雷针的发明问题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一个外国修道士马卡连游历了中国之后,于1688年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对于当时中国的房屋建筑,他写道:“屋顶的四角都被雕饰成龙头的形状,仰着头,张着嘴,在这些怪物的舌头上有一根金属芯子,这金属芯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里,不会产生任何危硷”(图1-9),这实际上就是避雷针。因此,应该说中国人发明避雷针远比富兰克林要早得多。像上面讲的龙头,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几乎随处可见。据说在雷击时有人还看见龙口中喷出二、三尺长的电光呢!
为了说明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可以做如下的实验。
把A、B两个表面非常光滑的球形导体,放在绝缘支架上,让它们互相靠近。使A球带电,然后把B拿开,用验电器检查B,就知道这时B球没有带电,表明A球上的电荷没有跑到B球上去。现在给A球安上一个尖端(图1-10),再像上面说的那样做一次实验,就会知道,B球也带上了与A球同种的电荷,表明A球上的一部分电荷通过尖端跑到B球上去了。
上面的实验表明,电荷从导体的尖端很容易跑出来。电荷从导体的尖端跑出来的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避雷针就是利用尖端放电现象制作的。当带电的云靠近建筑物上方时,地面受感应所产生的异种电荷就从避雷针的尖端逐渐放出来,跟云里的电荷逐渐中和,避免大规模的放电发生,也就是避免雷击发生。如果有时来不及跟云里的电逐渐中和,就在云和避雷针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雷电落在避雷针上,不致毁坏建筑物。
避雷针跟地连通得好不好,对于能不能避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连通得不好,不但不能避雷,还会招雷。
40道有趣的物理竞赛试题
浅谈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期末复习与考试得分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记忆口诀”
物理习题中的变和不变
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及练习
中考物理考场应试技:如何白拿分
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之选择题综合
【大气压强】神秘的大气力量
2011年高考课标版物理考试大纲
清晰的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土”法上马学物理
2008中考物理复习的几点建议与方法
【核能】魔鬼与天使
记忆物理的方法记忆物理知识十三法
简谐运动的十个“不一定”
2015年中考物理11招通关秘籍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质和运动
摩擦力的思维障碍点分析
假如没有重力
【比热容】拦住孙悟空的火焰山
物理学习中思维错误及原因探讨
精编高二下册物理《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知识梳理
中考物理总复习:物质和运动模拟练习答案
送你几把“金钥匙”——物理解题方法技巧谈
初中电学学习方法
“白马非马论”的物理学解释
【信息之路】人工智能的号角
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之阅读理解专题
2016年高考物理冲刺复习策略及答题技巧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