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难形成原因: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像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 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受力分析突破策略:
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
3.受力分析的步骤:
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
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b.次画已知力
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3)验证:
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
b.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说明:
(1)只分析研究对象受的根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
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2)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3)每一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防止“漏力”和“添力”。
(4)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力的作用点可画在重心上,对有转动效果的物体,则力应画在实际位置上。
(5)为了使问题简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体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等。
(6)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周围物体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当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其情况也不同。
4.受力分析的辅助手段
(1)物体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有加速度时)
(3)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5.常见的错误及防范的办法:
(1)多画力。
a.研究对象不明,错将其他物体受到的力画入。
b.虚构力,将不存在的力画入。
c.将合力和分力重复画入。要防止多画力。第一,彻底隔离研究对象。
第二,每画一个力要心中默念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少画力。
少画力往往是由受力分析过程混乱所致,因此
a.要严格按顺序分析。
b.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所有接触点都要分析到。
(3)错画力。即把力的方向画错。防范办法是要按规律作
三、分类例析
1.弹力有、无的判断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但有的形变明显,有的不明显。
那么如何判断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无弹力?
法1:
“假设法”,即假设接触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维持现状。若维持现状则接触物体对研究对象没有弹力,因为接触物体使研究对象维持现状等同于没有接触物,即接触物形同虚设,故没有弹力。若不能维持现状则有弹力,因为接触物撤去随之撤去了应该有的弹力,从而改变了研究对象的现状。可见接触物对研究对象维持现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弹力。
法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弹力。即可以先假设有弹力,分析是否符合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或者由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反推弹力是否存在。总之,物体的受力必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符合。同时依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二力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还可以列方程求解弹力。
【总结】弹力有、无的判断是难点,分析时常用“假设法”并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
2.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1)两物体互相接触,且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间有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为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相对运动趋势不如相对运动直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常用下列方法判断。
法1:“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原来相对静止的物体间能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若能发生,则这个相对运动的方向就为原来静止时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若不能发生,则物体间无相对运动趋势。
法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定。即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综上可见,在分析整体受的外力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简单。也可以隔离法分析,但较麻烦,在实际解题时,可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按次序画出物体实际受的各个力,为解决这一难点
可记忆以下受力口诀:
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
苏科版物理九下《现代通信 走进信息时代》word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2《变阻器》WORD教案2
苏科版物理九下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word学案
苏科版物理九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word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下《电磁感应 发电机》word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3《欧姆定律》WORD教案9
苏科版物理九下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word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下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word全章学案
苏科版九上《功》word学案
苏科版物理九下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word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2《变阻器》WORD教案3
苏科版物理九下《电热器 电流的热效应》word讲学稿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3《欧姆定律》WORD教案6
苏科版物理九下第十六章《电磁转换》word学案
苏科版九上《机械效率》word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3《欧姆定律》WORD教案4
苏科版物理九下《电能表与电功》word讲学稿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1《电阻》WORD教案9
苏科版九上《内能 热传递》word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下《电磁波及其传播》word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下《电功率》word讲学稿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1《电阻》WORD教案7
苏科版物理九下第16章《电磁转换》word学案和测试题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3《欧姆定律》WORD教案1
苏科版九上《内能 热传递》word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3《欧姆定律》WORD教案2
苏科版物理九下《核能》word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2《变阻器》WORD教案7
苏科版[2013版]物理九年14.1《电阻》word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14.3《欧姆定律》WORD教案7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