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
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
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位移速度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0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
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
推论①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
推论②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推论③ 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
锦囊二: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
1.追及类问题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
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追及问题的实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图像类问题
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高考必考的一类题型.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还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何为表格类问题
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类试题.既可以出现在实验题中也可以出现在计算题中.解决此类试题的通法是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运动学公式探寻相关物理量间的联系,然后求解.
锦囊三:追及问题中的多解问题
1.注意追及问题中的多解现象
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一般存在2次相遇的问题:①两个匀加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小的追赶加速度大的);②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③匀减速运动追赶匀加速运动;④两个匀减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大的追赶加速度小的).
2.追及问题中是否多解的条件
除上面提到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外,两物体间的初始距离s0是制约着能否追上、能相遇几次的条件.
3.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谨防漏解
①认真审题,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画出物体间的运动示意图.②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紧扣前面提到的"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要注意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然后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思维程序如图所示.
锦囊四:受力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口诀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即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条件,切忌想当然凭空添加力.如【调研1】容易错选D选项,认为结点O受到运动员冲击力F以及重力mg的作用.要搞清楚,重力mg是运动员所受的作用力,它不能作用在O上.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锦囊五:求解平衡问题的三种矢量解法
1.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两个力合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合成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简捷明了,非常直观.
2.分解法
所谓分解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运用此方法要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进行分解,再在这两个坐标轴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Fx = 0,Fy= 0.
(1)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物体受力较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应用该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正交分解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建立坐标轴时可以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此法与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3)坐标系的建立技巧.应当本着需要分解的力尽量少的原则来建立坐标系,比如斜面上的平衡问题,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标轴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坐标系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和设问灵活选取.
锦囊六: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
(1)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N,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2)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F=μ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m=μFN.(3)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 3.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作为动力),可能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
锦囊七: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两层含义:①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怎样运动.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因此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2008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机械能和内能教案
中考物理电和磁复习提纲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2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1
初三物理功和功率教案2
2008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从粒子到宇宙教案
初三物理节能教案2
09年中考物理电功率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电功率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节能教案1
2009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五–八章)
2008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力和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9(机械能内能)
初三物理物体的内能教案
中考物理家庭安全用电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12(欧姆定律1)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总复习10(热量)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2
初三物理内能教案2
中考物理生活用电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物质的属性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太阳能教案2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1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3
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2
初三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