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教学总体要求是:控制难度,体现知识的拓宽、思路的拓宽、方法的拓宽。资源共享,重在提高。
一、要摸准学情与教情(分析研究教情和学情是精心制定中考复习计划的起点和前提)。中考复习中一般存在问题:
对学生而言,因为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导致学习缺乏科学性和持久性,自学能力薄弱,教师对学生复习要求规定多,检查少,跟踪督查更少;方法简单,批评多,帮助少,要求多,关心少,师生关系紧张。
对教师而言,①复习内容和考点要求把握不到位,复习方式单一缺少变换, ②习题不精挑细选,贪多求全,导致重复训练; ③对有的薄弱学生缺少有效帮助手段和耐心; ④有的学科间的协调配合不到位,缺少均衡和全局意识,相互挤占时间;⑤有的培优辅差针对性不强;作业布置没有针对性,试卷作业不能做到及时批改。
二、要突出训练的计划性。什么时候练什么,怎么练,用多长时间练,通过训练达到什么目标,未达标的怎么办等问题都要周密规划。计划要细化到课时。
三、要注意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个别核心知识点要要深挖细究,使学生达到对某一类知识或某一专题的融合、深化
1、 知识的拓宽:物理方法也是基础知识的一种。
初中物理常用学习研讨的方法:对比;归纳;类比;模型;转换、转化;控制变量;理想思维;等效替代。比如:转化法(声音的振动,温度计示数,液体压强计、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电功)。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例: 力: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电: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磁: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分析现象与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
2.思路的拓宽:比如测金属块的体积:1)用刻度尺测量、2)用量筒测量、3)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4)用等量替代法测量。再如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提出研究课题:1)与接触面积大小、2)与接触面粗糙程度、3) 与正压力的关系。
3.方法的拓宽:在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 一题多变。
四、要着眼知识点和科学探究活动。围绕考点,突出 “重点”。
五、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合力:
1、分工协作,资源共享:重点章节的分工备课:备教材,备练习,备课件;专题或阶段性测试练习编制;培优辅差的整体性协作。
2、收集资源,捕捉信息:做好08年中考试题的收集与筛选;做好2015年市各校中考复习信息收集。收集和整理注意点:及时关注网上动态,随时收集,相互交换。习题精选精练,宁愿教师多费事,少让学生做废题。复习中训练习题的筛选和编制,要精选,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能举一反三,不轻易重复训练做,杜绝用陈题、熟题重复训练学生的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3、慎选习题,科学讲评 :课前准备:教师要跟着学生问题走。重点落实: 少数人错——点到为止;多数人错——仔细剖析;典型错误——重点分析;重点题目——变式训练。课上讲评:教师要跟着学生要求走。根据学生的实际寻找解题思路;根据出题的思路分类归纳。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同一知识点(形异质同题)。用相似的题型考查不同的知识点(形似质异题)。课后反思巩固:学生要跟着教师的指点走。重点:同一知识点不同题型的再思考再巩固;不同知识点同一题型的再思考再巩固。方法:引导学生对试题的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再思考、再训练;对试题进行情境和量的改造,让学生再思考、再训练;对一题多变而进行一题多解的再思考、再训练。
第一轮:全面复习,夯实基础(3月2日至4月24日)
要求: 抓纲务本,夯实双基; 全面复习,单元过关。要以教材为本,“08年中考说明”为纲。
挖掘教材,注意细节,围绕概念,自编习题,体现“新意”,重在效果。
一是,凡是“08年中考说明”中要考的内容,都不能遗漏,坚持做到“三个要”。
要注意比较,从物理知识的意义及内在联系上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结构;(方法)要分析细致到位,分得清,记得住。(结果)要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复习不等于知识的单纯记忆,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等于对生活常识凭经验进行判断;(认识)
二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多问几个“为什么”? 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 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测量?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是,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多问几个“如何”?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该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如何进行规律的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单位的表示?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对物理概念、规律要求达到“六要”“五会”:
六要:一要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理解。二要整理和比较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三要运用内在框架,进行概念与规律的类比复习;四要注意相似知识的分析比较:对于相似的知识,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尤其是名称相近的概念。比如:压力和重力;内能和热量;像和影……(看到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反射还是折射);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比较; 串、并电路电压、电流、电阻的比较; 功率与效率的比较;以上概念易混淆,区别它们的关键不是分别进行复习,而是应进行比较,只有通过比较,印象才更准确、更深刻。五要注意同类知识归纳成线:对同一类的知识要善于比较、归纳、分析,收到复习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面的效果. 比如,复习物质的密度时,可总结出如下规律:①通常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的密度次之(水银除外),气体密度最小.固体中,金属的密度一般比非金属的密度大。②同一种物质,由于状态不同,密度也会不同.例如:ρ冰=0.9×103kg/m3,ρ水=1×103kg/m3。 ③每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都有一定大小的密度.在常温下,有的物质的密度值不变,如铝和大理石等.鉴别这些物质时,仅凭比较物质的密度是不行的,要结合物质的其他特性来进行判别。④物质密度的大小与其温度的高低有关.固体、液体的密度均已指明是在常温下测得的结果.而气体的密度除与气体温度的高低有关外,还跟气体的压强有关。⑤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密度,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⑥密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有kg/m3、g/cm3,要知道1 g/cm3=1×103kg/m3。通过这样的归纳小结,可加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提高应用与计算能力。物质的比热、晶体的熔点、燃料的热值、液体的沸点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归纳、总结。六要注意相反知识的对比复习:对于相反的知识,可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复习。比如: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上浮和下沉、吸收和放出(内能变化、温度变化)都是一对互逆的过程,只要你掌握了其中一个过程的性质,就会通过对比掌握另一个过程的性质。
五会: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表达的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变形;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计算; 注意点:再结合实验加深对规律的再认识、再理解。
第二轮:综合复习,提高能力(4月27日至6月5日)
要求: 构建网络,归纳迁移;专题训练,综合补漏;发展能力,全面提高。
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大致为以下方面:1、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好;2、读题、审题能力差;3、实验能力差;4、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差;5、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专题训练中要特别强调和指导。
第二轮复习时,应打破章节的限制,认真分析“2015年中考说明”。要充分结合 “第一轮” 时学生在知识面与能力方面暴露的缺陷,完善并梳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理清知识的条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巩固知识,前半期可进行一定量的专题训练。形成一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最后到知识网络的综合体,使复习具有系统性。
本轮复习后半期,重点安排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进行适应性训练要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要有一定的训练量。通过训练增强学生考试的自信心,熟悉中考的氛围和时间,调整中考前的心态。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解题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进行模拟训练,要精挑细选。要适度适量。要求做到:作图清晰明了,解题规范有序,书写整洁干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等等。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进行查漏补缺,不盲目大题量训练。教师要研究学生前一轮复习中的易错题,寻找学生思维或知识缺陷与疏漏,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
第三轮:考前调整,稳定心态。6月8日至6月16日
要求:自学为主,个辅为辅,适度训练,轻装上阵。
1.回归课本,重温《中考说明》。要指导学生重温错题;要题后反思。反思:一道题如何审题,怎样找切口,怎样规范答题,答案怎样形成?
2.考前心理辅导: 考试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为焦虑、恐惧、压力感等。考前心理指导的策略:正确认识焦虑和压力;保持良好的考前、考试心态;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提高对考试环境的适应性;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进行自我放松。
注重问题研究 培养探究能力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实践与探索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研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环节
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及评价刍议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之提出问题
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对物理教学探究的“偏见”
农村物理教师如何抓住八年级学生的心
我让学生在“玩”中学物理
从一个物理探究片段中看“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走近新课标 关注探究式教学
透析探究式物理教学策略
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从探究光的反射中学习方法
分层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
初中物理课堂合作学习刍议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及原则
浅谈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双重地位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善于正确“引导”
基于网络环境视错觉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下对提高探究实验有效性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初探
略论《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探究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应用问题诊断与学科指导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谈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