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质疑意识、提问能力、创新能力;注重让学生经历过程,发展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学领域走向了多元视角,强调课堂教学多元化。如何有效地组织物理课堂教学,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如何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试金石”。这个过程需要物理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机智,才能使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培养得以实现。本文试图从新课程的视角出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些探索。
1 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物理教学活动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再现教学知识。
教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多角度解读教材(教科书)
物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文本资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更重要的是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精彩而独特的思维过程。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教师从多角度解读教材,既使知识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可利用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比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中,可设计一实验:每组同学分发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钩码。教师指导学生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先静止或匀速运动;然后加速向上运动;最后加速向下运动,要求他们观察上述三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着分析并总结出超重和失重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
3 师生积极互动
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要达到该要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这种教师与学生间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对物理教学过程的引导,需要通过教师的个人品质来感染学生。一方面,教师不仅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使知识富有感召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储存学到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以独特的方式理解知识。因此,这要求教师进入课堂要充满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能置身于物理情境中,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探究模式,以理解、合作、探究、交流方式实施教学。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教师提来一桶水。让两位同学先后分别提这桶水,然后再共同竖直向上提这桶水,并问他们:第一次提水与第二次提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回答:第二次提水省力。教师继续问:“省多少?”学生可能回答:“省一半力”。此时要求两位同学提着水,上半身慢慢地远离水桶。教师:“感觉如何?”学生:“越来越费力”。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4 及时练习反馈
由于物理课时相对较少,学生的练习、反馈通常被教师安排在课后进行。这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机会,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易失去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及时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仅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策略,对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和修正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也具有督促、强化和纠正的作用。这就提醒教师要将练习与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加以重视,并适当、合理地安排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实施的时间。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做如下课堂练习: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现因故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5m/s2。求汽车从刹车开始(1)经过3秒的位移;(2)经过5秒的位移。一部分学生应用位移公式计算得出两问的结果都是37.5m。学生对这个结果容易产生疑问,从而把学生的注意、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
5 自觉反思与灵活迁移
由于现在的物理课堂中引入了电脑、电视等仪器设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意识逐渐淡化和形式化。然而,物理课堂教学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剧本再现于荧屏的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合作,在“预料之中”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体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与情境性,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境作出即时的调整和灵活的迁移。
5.1 自觉反思
教师被视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根据反思的对象不同,有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回忆性反思。行动前反思,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期盼性的反思,有助于以一种有组织的、决策性的、有备无患的方式处理课堂教学情境。行动前反思需要教师仔细考虑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性,并能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应对某一偶然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行动中的反思,它是一种交互性的反思行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意识到教学时机,思索教学问题,修正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反思,可以对自我行为、课堂教学给予肯定和强化,也可以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这也需要一种总结性的反思行为,即对过去经历追溯性的反思,有利于对经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使教师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和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升华为一种智慧。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有更有效的教学?”。
5.2 灵活迁移
灵活迁移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性智慧是基于反思意识基础上的,即只有当物理教师在新的教学情境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反思时,迁移才能发生。它是教师在反思中产生了内部认知冲突和观念失衡,并对具体情景做出理性思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做出思考和权衡,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做出正确解析和修正。
6 明确关注与放弃
6.1 关注每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中的学生,都应该被关注。教师不能以任何“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即身体、心理和被动性。身体上的指:教师对学生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的行为;心理上(精神上)的指:教师的责骂、辱骂、讽刺、谴责、恐吓、限制等对孩子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不良影响和刺激的行为;被动性方式,简言之就是常以忽略的形式对待学生,包括排斥、不理睬、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等行为。当教师在教学中有这些行为时,即使课堂组织严密,情境创设丰富,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2 放弃唯一标准
教师不能以单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成长。这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性理解”能力,“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学生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需要知道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如何做出评价。一个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意义的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方法符合平等、公平和一致性原则。但是,不同学生在性格、能力和背景方面都不一样,故公平对待学生的同时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权,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创设情景、多角度解读教材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前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40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3
[4]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周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
初三物理节能教案2
09年中考物理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知识扩展)
初三物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教案1
初三物理能源家族教案
09年中考物理光现象复习提纲
2008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提纲(全套)
初三物理内能教案1
初三物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案
09年中考物理力和机械复习提纲
中考物理机械能复习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内燃机教案
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全套)
09年中考物理电功率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复习资料
初三物理太阳能教案
09年中考物理电与磁复习提纲
2008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电路初探教案
2008年中考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机械能和内能教案2
2008年中考物理机械能内能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初三物理热量、内能复习教案
2008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欧姆定律教案
09年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提纲
初三物理核能教案
初三物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教案3
初三物理机械能和内能教案1
2008年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力和运动教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