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初中物理倡导以动手实践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探究的恰当问题,从而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怎样才能找到探究性学习的恰当切入点呢?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注意在讲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方式,善于制造“悬念”。如: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规律”时,学生脑海中刚建立起概念,就提出“小孔成像”的现象,直线传播的光线为什么经过小孔后成为倒立的像?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暂时混乱,并通过拓展知识“在小孔处安上凸透镜就可以成为简易照相机”,设置出引发想像的“悬念”。从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时提出做小孔成像的探究题目,学生就会带着很大的疑问和兴趣进行探究学习。
2.巧设教学“情境”,由感而发引出探究的话题。
新教材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出了大量的图片和阅读材料。教学中在充分运用直观材料的同时,截取民间传说、故事或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像“猴子捞月”、“桂林山水”等影视作品,创设出身临其境的直观意境。用亲眼得见来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引出探究话题:水中月亮离水面到底有多远?学生在水深和像距问题上常会出现认知误区,在亲历情境的基础上展开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明晰牢固的认知。
3.课堂上对比成功“作品”,开拓学生的想像空间。
展示已经成功的作品可以开拓学生想像的空间,增强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从中获得探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如介绍兄弟学校的研究成果“出租车司机困乏提醒器”。就是学生每天坐出租车上下学时,发现司机在疲劳时易出现走神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物理知识,翻阅了大量资料,多次动手制作、修改,最后申请了专利,也受到出租车司机的欢迎。学生在听后知道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创新和探究的信心,同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探究想法。
4.用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想像”,获取更多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多向思维,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如提出“傍晚向教室窗外望外面景物还很清楚,可打开教室的灯后再看外面就不如刚才清楚了”的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想像。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学生也提出许多如“为什么电影中有的玻璃从外向里看不见,从里向外看得却很清楚”的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不马上解答,而是分类整理,让学生回去观察和实践,实现从实践中探究新知。
有些光学问题用到了几何作图、统计等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如从两条反射光线怎样确定光源位置?启发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大胆想像,寻找多种解决的思路。另外一个题目:给出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度变化时,折射角变化数据以及入射角与折射角之比、入射角与折射角正弦之比等多组数据。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数据,从而了解折射率的发现过程。
5.组织学生“交流和探讨”,在沟通中提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个人情况不同,家庭条件也不一样,探究学习的方式千差万别,让学生学会分享探究方法、经验和资料。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现自我、互相学习的过程,评价和总结不要过于简单化,要在细节中发现思维的缺陷和知识的不足,这样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提高水平,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例如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从同一侧看蜡烛的像变为了二个。学生在实践时发现了这个问题,通过讨论认为是玻璃板有二个镜面的缘故,这时再要求学生画一下光路图,许多认为已经弄懂的同学,思维发生了混乱,画不出来,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思路清晰了,对镜面成像规律认识也更深了。(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邯郸市第一职业中学)
猴子爬绳
电冰箱在停机后为什么不能立刻启动
为什么水里听不到岸上人的声音
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时间放大镜
将汽车尾气变为驱车能源
电流通过人体吗?
赵九章
物理学年谱
纸亮还是镜子亮
坐标系的由来
物理实验方法的兴起
飞行的孙悟空是怎样拍摄的
半导体(semiconductor)
为什么1980年迟了一秒钟
蚂蚁为什么摔不死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宇航员
容易受骗的植物
职业航天员是如何锻造的
静电学发展史
从地球上看到的星星为什么是黄色的
船吸的现象
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高空的气温为什么低
如何才能确定古木的年代
如何利用超声波灭鼠
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
巧用阳光退强敌
人靠什么走路
海浪为什么迎岸而来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