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自述 【内容提要】理查德·费曼,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曾对原子弹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1988年患癌症逝世。《纽约时报》曾赞誉他是“二战以后理论物理学家中最智力超群、反传统习俗,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学家。”本文摘自他的《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一书。
父亲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对母亲说:“要是个男孩,那他就要成为科学家。”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父亲使我很早就懂得“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市的人们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在漫步丛林的时候他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纷纷学着做,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了。
周末过去了,父亲们都回城里去做事。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的。”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呀,”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应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向边缘蔓延。“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一只黄眼睛、绿翅膀的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从未问过他,因为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他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孩子,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
后来我开始学微积分。对我来说,它似乎很简单明了。我父亲也开始学它,却学得糊里糊涂。于是我开始向他解释。我从来没想到他的智力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有点失望。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某些方面,我已经超过他了。
在物理教学中怎么实施创新教育
PBL教学法在电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探究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浅议
怎么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如何轻松教好初中物理
基础光学课程的改革浅议
高中物理的教学艺术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浅议
易学和物理学
多拳并举优化物理的课堂
中学物理教师和物理学前沿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感浅议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惯性教学的3点体会
高中物理课堂模式与网络教学的有效整合
利用脑神经兴奋规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教学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方法
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浅议
双线教学法初析
物理短路实验现象的心理浅析
地方工科院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及改革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的研究
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浅议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浅议
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注重实验探索强化能力的培养
多拳并举优化的物理课堂
物理学史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作用浅议
物理实验教学的计划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