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题又称为情景题,一般选取生产生活或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为情景,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用来解决问题。此类题目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因而被中考试卷频频选中,以下选取两例进行解析,以进一步地体会。
题1:
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在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地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与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向温度低的空气中去。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的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是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温度最高?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试着运用上文所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解析:本文以一次爆炸事件为情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声音的传播特点: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的疏密程度小,则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就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晴天的中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在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什么声音也听不到,说明声音在这个范围内已经向上拐弯绕过去了,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70—160千米范围内温度最高。
(2)由于声音的传播与气温有关,声音总是由气温高处向气温低处偏折。深秋夜晚,寒山寺气温较高,枫桥河畔气温低,寒山寺的声音可以传到枫桥河畔。所以诗人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绝非臆造。
题2:
寻找“往日之光”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想象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1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的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也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10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各种动物无声的前来饮水,空中百鸟飞翔,日夜在交替,季节在变化。身居闹市,犹如别墅。”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幻想,但关键是要降住飞驰的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开始变成现实。
(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一种想象及其依据。
解析:本文选取科幻小说的片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美妙的情景,引导学生思维真正发散开来,让想象飞起来,同时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已有知识: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如果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做成玻璃,使光在其中传播速度特别小即可.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常温下制成超导体。依据是超导材料与温度有关。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同步检测14
机械能及其转化课件3
生活技术中的物态变化课件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27
焦耳定律练习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同步检测16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同步检测13
热机效率练习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17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21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19
欧姆定律练习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30
灯泡的电功率练习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同步检测15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22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18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同步检测3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23
二力平衡在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教案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同步检测11
机械能及其转化课件1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活页作业25
测量电阻练习
内燃机练习
电路的连接练习
热机练习
电磁铁练习
分析物体的受力教案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同步检测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