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平面镜成像之后,同学们观察球面镜时发现凹面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就认为是虚像。其实不然。凹面镜成像规律是: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位于镜异侧;物距小于2倍焦距而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物位于镜同侧;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物位于镜同侧。同学们观察到的像属于第三种,但人体所成的实像,既不能用光屏接收,观察时又易产生视觉上的错误,因此就有了错误的认识。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
⑴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凹面镜前2倍焦距以外,拿一块毛玻璃做光屏,在凹面镜前移动,直到得到清晰的像。然后再向上(或下)移动光屏,让像的一部分成在光屏上另一部分不在光屏上。用眼睛观察结果发现两部分像吻合的很好。
⑵分别把点燃的蜡烛和不发光物(例如钢笔)放在凹面镜前2倍焦距以外同一位置,面对凹面镜直接观察两种情况下所成的像,这时两个物体的成像性质应该完全相同。再用光屏可找到点燃的蜡烛所成实像,从而说明钢笔所成的也是实像。
⑶借用凸透镜的两个面作为凸面镜和凹面镜同时做反射成像实验,进而比较虚、实像位置上的差异。具体做法是:在凸透镜(选口径大些的较好)前点燃一支蜡烛,控制物距,在蜡烛的同一侧对镜观察可看到两个像,一个正立缩小,一个倒立缩小。视线稍偏离主光轴,即可清楚地分辨出倒立缩小的像在物同侧,就是说在镜前方,而不是在镜后方,由凸透镜后侧的凹面反射会聚而成,是实像;正立缩小的像在镜后方,是由凸透镜前侧的凸面反射而成的,是虚像。
通过分析和比较,同学们对像的虚实就会有正确的认识。
凸透镜成像也有类似的问题。当面对凸透镜直接观察实像时,也会产生折射会聚所成的实像似与物在透镜同侧的感觉,误以为是虚像。仿效前面的方法,以发光物为观察对象,对镜直接观察时使视线稍偏离主光轴方向,可以较正确地看出像的大概位置。
物体上的光线透过透镜会聚成像后不是停下不传了(没有光屏的情况下),而是继续向前传,射入眼中,我们就觉得光是从(实)像的位置发出的,这样就和看实际物体一样了(有光从物体射入眼睛就能看到物体)。
总结
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当有光屏时,会聚在像点的光线改变方向,发生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像。我们把光屏拿去之后,光线会继续向前传播,如果我们的眼睛正好在光线传播范围之内,并且正对光线,那么我们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就能看到像。像就是人们用眼睛看上去是一个物体,但是实际上又不是一个真实的物体,而是由于光线会聚使眼睛产生这种感觉的东西,就是说光线是从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个“物体”的位置发出来的。有没有实像跟“有没有光屏接收”没有关系。有光屏,光线汇聚在光屏上;没光屏,光线汇聚在空气中(然后继续向前传播)。放个光屏在那里,只是利用光屏的漫反射来帮助旁边的人也能看得见;如果不放光屏,你就只能站在像的后面才看得见.
虚像,就是说光线不是从我们眼睛看到的那个“物体”的位置发出来的,而是从“半路”上发出来的,因为人的眼睛总是逆着进入眼睛的光线去感知物体的存在,所以才感觉到那个地方有一个物体(实际上是虚像)。
电流和电路同步检测2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3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教案3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27
欧姆定律同步检测6
电功率同步检测1
电功率同步检测7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28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案4
电容器的电容学案2
电与磁同步检测3
电磁感应学案2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30
电与磁同步检测1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26
电荷及电荷守恒教案2
电与磁同步检测2
欧姆定律同步检测7
电功率同步检测4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教案2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25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29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案5
电流和电路同步检测3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教案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案7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教案1
电功率同步检测5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课后随堂练习题35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梳理复习课件33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