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正在探索中全速前进,对很大一部分一线教师而言正面临着新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博弈,课堂教学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即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存在一定的困惑。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从“新教材的趣味性”、“注意基础性和兼顾差异性”、“探究精神贯穿始终”三个方面分析了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特色,灵活运用教材;提高有效教学意识,使物理课堂教学在预设中动态生成二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 新教材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新教材作为新课改的主要课程资源和载体,对《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理念。新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就新教材的特色和如何利用新教材特色进行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几大特色
1.新教材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某种意义而言,新教材不仅仅是教学素材,更是一部可以吸引学生的通俗科学读物。
1.1教材插图的趣味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足见物理图片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学生要掌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起到加强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新教材插图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
如新教材在讲到“参考系”时,利用第2页图1就能直观、形象地说明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看到的现象会不一样。又如在讲到“摩擦力”时,利用图2就能简单生动地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物理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喜欢物理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进而能陶怡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图、说图、归纳和比较插图,由此来落实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
1.2教材情景创设的趣味性
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新教材从创设情景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了既富有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又适合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为我们进行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教材在第一章第3节“速度”中的“说一说”栏目,讲了费恩曼曾讲过一个人驾车超速的笑话(如图3所示):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还没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60英里呢?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更是不可能的。只要再有10英里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教材在讲到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概念时,形象地把地球绕太阳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创设为如图4所示的太阳公公手拉手的情境,学生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注意基础性,兼顾差异性
新教材以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学习的能力倾向、学习兴趣的不同,教材的设计除了注意共同的基础性外,还体现出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必要的的基础。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由于这些是开放性的,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但它是新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要把栏目摆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
“说一说”有利于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激发探究欲望;“做一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读一读“科学漫步”,找寻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走进“STS”,充分领略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人文精神。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其核心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用好“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栏目,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达成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
3.探究精神贯穿始终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大家讨论的热点。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它贯穿整个课程,这样的例子在新课标教科书中俯首皆是。如“走进物理课堂之前”,这是赵凯华先生为这套教材所写的前言。文章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是要使学生接触一件科学探究的事例,对于高中物理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有个非常初步的感性认识。
又例如,在《物理必修1》第53页,引入强相互作用之前有一个“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却能聚集起来构成原子核,根握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学到这里时会想到:是啊,我在初中时就知道原子核里面有质子,质子带正电,还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老师提的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有想过?也许质子除了静电力之外还有……这里面有提出问题,有猜想和假设,有简单的分析……它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质疑的习惯,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还有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三章第四节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章第六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很多都属于科学探究事例。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一次一次这样做,时间长了,学生见到一件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疑问,遇到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简单的推测。这样一代新人的气质就与上一代不同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我们还在塑造人。
新教材较以前人教版同类内容的教材编写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如果能够真正使用好这套新教材,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理想的设计与现实的教学状况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我感觉到:要用好这套新教材,确非易事!几多困惑,几多探索,我们努力争取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二、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思考——物理课堂教学应在预设中动态生成
1.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特色,灵活运用教材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现有物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将知识直奔主题式传授给学生,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要经历一个由“潜在”到“存在”的发展过程。在这些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恰恰存在着学生必须要感受和体验的缄默知识。因此,物理教师还要创造性的“用活”新教材,把必要科学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用一个崭新的思路去整合教材。
“活用”教材,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物理知识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具体知识是怎样由隐性到显性、又由显性到隐性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波浪式前进的曲折演变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演变”过程中失败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蒙难的壮烈、争论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火花闪现……这就是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学生按照这种思路去掌握知识,才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声筒。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确立过程,其经历了亚里斯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几代人的努力,才全面、科学、系统地认识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动态过程,使学生经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确立过程的体会,比简单的被告知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具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教师要分析教材的栏目功能,恰当运用教材中的各种栏目。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用好教材中各种栏目的教学资源,恰当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预设学习活动过程,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特别让学生懂得,每一门学科的具体理论都经历了怎样的胚胎发育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把握理论本身,更有助于启发学生,从已知领域走向未知领域,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大胆怀疑、不停顿地发问……通过这样的动态学习过程,用活了新教材,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这样一来,学生不是掌握一些死板的结论,而是踏上认识真理的征途。
2. 提高有效教学意识,使物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当我们在讨论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困难,在迷茫于课程目标落实与高考指挥棒的矛盾,在争论素质教育与现有评价制度的冲突时……就一线教师而言,想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这些似乎都远了点!我们的新课改不是“云端漫步”而应该是“脚踏实地”,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能够做的是:先从提高自身的物理有效教学意识做起。
一直以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种不错的教育隐喻,却暗藏了某种教育的隐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隐患将会越来越明显。在“知识”与“能力”关系的问题上要给学生以形成能力的机会,要给学生以琢磨方法的过程。固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单纯的“授人以渔”毕竟还是教师直接给学生“渔”,不见得有效。新课标的要求是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挑选“渔”,或自己发明“渔”,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在选“渔”或发明“渔”的过程中有知识需要或方法不对时给予知识帮助和方法引导。而获得“渔”主体应该是学生本人,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渔”。这样一来,就会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立体化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水到渠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归还给学生,意味着把亲历、体验、发现、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物理教师的智慧在于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即进行有效的预设。然后让学生亲自感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对物理知识“心领神会”。
当然,动态生成形式的课堂教学并非“放羊式”教学。“动态生成形式的课堂教学”核心方法是:学生在教师有引导意识预设的物理情景之中自主的活动,从而能够产生一些物理观念,证实一些物理概念,追循一些物理规律——即察觉到事物的物理意义或内在的联系。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其实也是学习者,而学生也可能是一位教师,在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没有严格的教师与学生之分,正所谓达者为师。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标和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色,积极探索与实践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尽力使物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2. 张大昌.《物理1》《物理2》的编写思想.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
3. 王平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9)
4. 王忠云.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学物理探讨.2007(3)
5. 蔡铁权著.物理教学丛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6. 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2《内能》PPT课件8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4《动能和势能》Flash课件1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2《内能》PPT课件3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2《机械效率》PPT课件3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5《机械能及其转化》Flash课件1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4《动能和势能》PPT课件5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2《机械效率》Flash课件包1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3《比热容》PPT课件5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2《机械效率》PPT课件4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3《比热容》PPT课件4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功》PPT课件1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2《内能》PPT课件6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4《动能和势能》PPT课件3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PPT课件6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2《内能》PPT课件1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3《比热容》PPT课件7
九年级物理《简单电路》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浮力》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4《动能和势能》PPT课件4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2《机械效率》PPT课件1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功》PPT课件5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4《动能和势能》PPT课件7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功》PPT课件9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PPT课件4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功》PPT课件3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功》PPT课件6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3《比热容》PPT课件2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2《内能》PPT课件2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2《机械效率》PPT课件8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6.2《内能》PPT课件4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