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2.下列的实验和实例: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5.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
6.如图1所示,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防止噪声,保护环境的是( )
7.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8.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20m/s的是( )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9.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
C.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越大,说明速度越大
D.物体越运动,速度越大
11.南京红山动物园“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关于比较它们俩运动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①看台上的观众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②由于兔子自恃奔跑能力强,比赛途中睡了一觉,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最先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③物理学中是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的运动快慢程度;④物理学中是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兔子运动快慢程度。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
12.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8m/s
B.9m/s
C.10m/s
D.11m/s
1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2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图2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在甲前面0.6米处
D.在甲前面1.2米处
14.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生系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15.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二、填空题
16.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加以辨别。
17.如图4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4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在欣赏交响乐的演奏时,就是得用来辨别各种乐器在舞台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立体感的。我们戴上立体声耳机听音乐时,感觉声音是从传来的。
18.如图5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甲 图4 乙 a b 图5 c d
19.如图6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作(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共运动了cm的路程;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m/s。
20.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小芳同学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运动,以小芳同学为参照物,路旁树木向运动。
21.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7-(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__米。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简答题
22.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2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这三架直升机各做何种运动?
四、实验与探究题
24.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_____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塑料 |
响度 | 较响 | 较响 | 弱 |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塑料 |
距离 | 较长 | 长 | 短 |
25.如图8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图8
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⑶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⑷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26.如图9所示为某辆赛车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该赛车从赛道的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照相机开始拍照(如图9甲所示),以后赛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如图9乙所示)。
图9
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赛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1.0s到达E处.请你认真思考后完成:
(1)填写表格中所缺的三个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 | 起点 | A | B | C | D | E |
时间/s | 0 | 0.2 | 0.4 | 0.6 | 0.8 | 1.0 |
路程/m | 0 | 1 | 4 |
(2)分析在这段时间内赛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知路程和成正比。
五、计算题
27.如图10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9时0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9时35分。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28.某同学测得散步时每分钟跳动80次,平均每走3步通过两米的距离,他测得走完某段路程正好45步,脉搏跳动40次,求:
(1)这段路程有多长?
(2)他散步的平均速度多大?
磁学中的一个谜
地球动力与天体运动
科学史一些不可思议错误
物理教学设计——功率
从光的干涉现象谈光的本性
万物理论探究时间为何无法回转 或成物理学分支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2012高二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雨衣上的学问
晶闸管的选用经验
八年级物理——第四节重力教案
大自然的利剑——雷电
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
房屋抗震常识
大磁铁为什么吸不起热钢锭?
地磁场奥秘
电冰箱原理
脑电波可以变成能源
物质有10种物态
“超光速飞行”粒子
运载火箭
湿布抹冰箱的冰格会被粘?
在下班之后学会将压力“隔离”
地震基本知识
雷雨中物理知识
可爱的汽车,可怕的尾气
科学家称在年轻星团的恒星中重力并非主导力
地球中心为什么很热?
余震发生的原因
人是被电人是被“电”吸住了吗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