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_教学参考-查字典物理网
查字典物理网> 物理教研> 教学参考>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

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

查字典物理网 2016-01-30

灌淤土是红古区川水地四个土类中的主要土壤,集中分布在大通河和湟水河河谷平原一、二级阶地,面积57221亩,占川水地面积的93%和79%。有谷丰、湟惠、海石、窑街、二渠自流灌溉从西向东穿过,田间配套渠系贯穿整个一、二级阶地,灌溉条件优越,是红古区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对发展全区农业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灌淤土剖面形态特征

经普查分析,红古区境内灌淤土类为人为土纲,分两个亚类:即灌淤土、盐化灌淤土;四个土属:即厚层灌淤土、薄层灌淤土、氯化物硫酸盐、硫酸盐;六个土种:即淤砂土、中层漏砂土、红吃劲土、黄吃劲土、厚层漏砂土、灰茬土。全区灌淤土类中厚层灌淤土54821亩,占灌溉土类面积的95.82%,占川水地面积的89.87%。其中红吃劲土53955亩,占厚层灌淤土属面积的98.42%,为此,现以红吃劲土种为例,说明物理性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情况。

(一)红吃劲土剖面特征

全区川水地共挖土壤剖面64个,其中红吃劲土剖面30个,占总剖面的46.88%。经分析对比,综合为红吃劲土剖面形态基本特征。(见表1)红吃劲土主要分布在红古区境内西起旋子村、东至河湾村湟水河北岸川地,其中平安镇分布面积最大。从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红吃劲土剖面构型40%为夹粘型。这种类型剖面结构总的趋势是耕作层以下,是由冲积、洪积、坡积物沉积和堆积而成的重壤和黏土夹粘层,颜色为黄红间隔或砖红色,分布深度为22~27cm。在这个夹粘层中,一般存在20cm左右的不透水层。这样的构型保水保肥,肥劲足、后劲大,供肥供水性能好;不利因素是通气和透水性能差,会导致农作物烂根和死苗。耕作上应进行深翻、掺砂、疏松土壤、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2.碳酸钙含量。因灌淤淋溶作用分布均匀,含量一般大于5%,属石灰性土壤,PH值在8.2~8.5之间,呈弱碱性反应。但磷的有效性在PH值6.5~7.5范围内活性最大(中性土壤),因此,土壤中的速效磷在碳酸钙含量高和PH值偏大的条件下,可溶性磷酸一钙和磷酸二钙形成了难溶性的磷酸三钙被储备起来,使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即使增施一定量的磷肥,在短时期内也不容易提高磷肥的有效水平。所以说红吃劲土是贫磷土壤。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我认为一是磷肥应做基肥,与有机肥和氮肥混合施用,减少磷肥和土壤的接触面,缓解磷素的固定;二是采取精耕细作、疏松土壤、地膜覆盖等提高地温、活化土壤磷素;三是合理灌溉,协调土壤水气关系,提高土壤水温,增加磷的溶解度。

3.红吃劲土容重和其它物理性状特征。土壤容重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容重的大小表明土壤质地、松紧度、有机质的优劣。经分析,红吃劲土容重在土壤剖面中有两种分布形式:一是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即耕作层1.42g/cm3,犁底层1.53g/cm3,心土层1.50g/cm3,底土层1.40g/cm3。剖面中的质地和松紧度的分布规律与容重的分布规律基本相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各自的特征均与土壤的孔性和耕性相关。这一特性更进一步证明红吃劲土土壤中存在不透水层,该类土壤约占红吃劲土面积的40%左右。二是容重在剖面中从上而下呈递增趋势,即上松下实的土体构型。分布规律为耕作层1.43g/cm3,犁底层1.45g/cm3,心土层1.50g/cm3,底土层1.56g/cm3。这种形式约占红吃劲土面积的60%左右。

(二)厚层灌淤土属中其它土种物理性状

1.灰茬土面积484亩,占灌淤土面积的0.85%,占川水地面积的0.79%。分布在窑街辖区红山、大砂、上街三个村,成土母质成分复杂,其主要成分是搬运堆垫的城市可利用废杂物质,经过长期耕作,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深翻等技术措施,而培育的一种肥力较高的地带性土壤,耕作灌溉时间悠久,特别是种植各种蔬菜时间较长,剖面观测结果表示土层深厚疏松,颜色较暗呈灰色,一米之内有炉渣、石砾等人类活动的痕迹,由上而下PH值在7.5~8.3,容重1.22~1.45g/cm3,质地轻,结构适中,属中性土壤土质。

2.厚层漏砂土面积278亩,分布于红古乡新庄村尕车,土壤剖面层次发育明显,0~20cm为耕作层,20~65cm为淤积层,65~90cm为粉砂层,90cm以下为卵石层,质地由轻壤、砂壤、粉砂、卵石逐渐变粗,颜色由灰栗、灰红、灰黄逐渐变淡,土层松紧度由6.21kg/cm3变为4.54kg/cm3,主要物理性状自上而下呈梯度变化趋势。

3.黄吃劲土面积104亩,分布于平安镇岗子村。成土母质主要是黄土状物质,质地较红吃劲土轻,容重自上而下由1.61g/cm3向1.35g/cm3递减,耕作层比较紧实,是上实下紧的土体构型。生产上应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含量,以便改善耕性。二、薄层灌淤土属划分为两个土种,面积2125亩,占川水地面积的3.5%,占灌淤土面积的3.71%。主要分布在湟水河沿岸的低阶地带和河漫滩上,土层厚度40~50cm左右,质地较轻,多为砂壤,土层以下是粉砂层或砂石混合淤积层或砂土间隔二元结构,保水保肥性能差,由于灌溉的淋溶作用,土壤养分渗漏到沙砾层及其以下,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造成高投入低效益的局面。改良措施应以防止土壤侵蚀为主,采取客土和引洪淤积的方法,加厚土体厚度。

另外,在平安镇平安村河滩分布淤砂土65亩,其土是沙砾上引洪淤积而成。剖面显示0~30cm为粉砂,30~64cm为淤积土,64cm以下为粉砂,这是一种两头松中间紧实土体结构。特点是发苗快,但不保肥保水,后劲不足,种植作物宜稀不宜密,今后应引洪淤积,加厚土层。

三、盐化灌淤土

全区现有盐化灌淤土265亩,占灌淤土面积的0.064%。主要分布在红古乡水车湾村、窑街红山村和海石湾虎头崖村,前两个村盐化灌淤土是地势低洼地带,由于降水、灌溉,提高了地下水位,加之排水不畅,造成盐分大量聚积而形成,剖面中下层有潜育化现象;后者是由于灌溉水含盐量较高而形成,盐化过程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总的趋势是早春和深秋两季比较强烈。主要表现特征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随着季节性降雨和人为灌溉作用的不同,土壤形成干湿交替现象,从而导致雨季或灌水压盐,旱季返盐的季节性变化,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化学性质尚未测定,故该土的详细特征有待进一步分类分析。

四、小结

土壤分类是土壤形成和土壤属性的综合与概括,又是土壤学科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的主要标志。通过科学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了厚层灌淤土类的成土过程、数量、质量、分布等情况,摸清了各类土类剖面形态特征、生产性能和存在问题,相应提出了物理性质的改良措施,为今后用地养地、配方施肥,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物理视频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视频实录-尹艰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视频实录-李宁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李振华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视频实录-陈舒欣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张艳艳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视频实录-沈慧丽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视频实录-宋晓辉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视频实录-淮南市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教学视频实录-袁莉

人教2011课标版物理九年级14.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学视频实录-杨雪娇

与"对红古区灌淤土的物理性状研究"相关的文章

热门物理教研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物理教案
物理课件
物理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