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期末必背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
科目:物理 | 教学对象:高一 | 课时:1课时 | ||
提供者:蔡志鹏 | 单位:平定一中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采取的是由生活到物理的编写思路。通过本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认识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方法,图像、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这一点可能对学生更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所体会。本节在内容的安排顺序上,既注意了科学系统,又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讲解问题从实际出发,尽量用上一节的实验测量数据。运用图像这种物理工具,相对强调了图像的作用和要求。这是与以前教材不同的。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图像的运用随处可见,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掌握最基本的应用图像的知识,都是必须的。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物理和物理分割开来,不习惯或不会将已学过的物理工具用于物理当中。在教学中应多在这方面引导学生。本节就是一个较好的机会,将图像及其物理意义联系起来。 在本节教材最后,通过图像提出了一般变速运动(非匀变速运动)的问题,这是对问题自然的扩展和引伸,目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并不是要深入讲解非匀变速运动。教学中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掌握,以利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 | ||||
二、教学目标 | ||||
一、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3.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像,概念和特点。 4.体会物理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 1. 2. 三、 1.感受探索规律的兴趣。 2.体验同一物理规律的不同描述方法,科学价值观。 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对比于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在感知觉方面更有目标性、系统性,他们比较自觉系统的配合教学的进行,思维上开始从形象向抽象思维过度,但在记忆上抽象记忆不如形象记忆好。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 因此我通过知识的归纳,问题的实验探究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加以培养和教育。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1.学会用 2.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 的理解及应用。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用PPT分别演示做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赛车的频闪照片。 | ||||
1. 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匀变速直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3.加深对 图像的理解 下图中三条直线的交点表示什么? 4.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除了图像外,我们还可不可以用公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 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说明物体在做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取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变化量是相同的,即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 与教师一起总结 边看图像边理解加速度 思考并总结 思考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会说三线交点是相遇,教师应纠正为在 图象中,交点仅表示他们的速度相等,并不表示相遇。 学生思考,个别回答 与教师一起探究 | 用上节课学过的图像入手,探究运变速指向运动的规律 明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明确加速度的定义 纠正一部分学生错误的猜想,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通过逻辑分析引出本节第二个重点,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 ||
三、巩固练习 讲解例题 【例一】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运动,问10s 后汽车的速度能达到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量、待求量,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解:初速度vo=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10s后的速度为 =17m/s =61km/h 【例二】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s和20s后的速度减为多少? 解:设初速度v0=36km/h=10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由速度公式v=vo+at, 可知刹车至停止所需时间t=v﹣v0/a=0﹣10/﹣0.6=16.7s。 故刹车10s后的速度v10=v0+at=10m/s﹣0.610m/s=4m/s 刹车20s时汽车早已停止运动,故v20=0 通过这道题,我们大家知道了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虽然踩了刹车,但汽车不会马上停下来,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因此,汽车在运行时,要被限定最大速度,超过这一速度,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想一想:当发生交通事故时,交警是如何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的? 汽车刹车时会留下痕迹,交警可以通过测量痕迹的长度,计算出司机刹车时的速度。以此来判断司机是否超速行驶 | 思考 学生自主解题 学生思考 | 通过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 ||
四、 提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所学知识 |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决定于△v和△t的比值。 2.公式中v、v0、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 | |||
五、 布置作业:教材中的问题与练习 |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 让学生巩固了上课所学知识,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1、如图一物体的运动Vt图象,它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其v与t的关系式为 2、图中物体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加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它是匀加速运动吗?___________ 3、你能说出甲乙分别做什么运动吗? 4、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而某一高度静止于空中时,运动员离开飞机自由下落,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则在运动员减速下降的任一秒内( A.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5m/s B.这一秒末的速度是前一秒末的速度的0.2倍 C.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末的速度小5m/s D.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10m/s 5、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s后做匀速运动,运动4s,然后最后在2s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请作出Vt图象 课后练习与提高: 6.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一致。现有加速度减小时的四种说法:(1)汽车的速度也减小;(2)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3)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4)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其中正确的是 A.(1)(3) 7.如图2-10所示为初速度v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象,其末速度为vt,在时间t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A是( A. C. 8.足球以8 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 m/s的速度反向踢出,踢球时间为0.2 s,设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则足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A.-200 m/s2 C.-100 m/s2 9.有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2-11所示,从图中看出,物体加速度和速度方向相同的时间间隔是 A.只有0<t<2 s C.0<t<2 s和6 s<t<8 s 10.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 m/s2,则 A.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是该秒初的速度的2倍 B.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 m/s C.物体在某秒初的速度一定比前秒末的速度大2 m/s D.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前秒初的速度大2 m/s 11.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s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s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 | ||||
八、板书设计 | ||||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3. 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速度随时间均匀地改变,即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图像:倾斜的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是均匀改变的直线运动。 速度与时间关系:速度与时间关系式 | ||||
物质的密度学案1
力的平衡学案
动能和势能导学案
4.4光的折射课件
光的色散学案
第九章 第四节 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课件
第九章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课件
声音的特性学案
第六章第二节密度课件
第五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课件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件
第九章 第一节 压强课件
快与慢学案
机械能及其转化导学案
杠杆导学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透镜课件
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
物质的密度学案2
第九章 压强复习课件
光的折射学案
8.2 二力平衡课件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复习课件
第九章 第三节 大气压强课件
力的合成学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件
第五章第1节透镜课件
6.4.密度与社会生活课件
6.2密度课件
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学案
2013力课件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