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内容主要有: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物态变化、水循环。
重点是温度计的使用、六种物态变化(条件、特点、规律及应用)、实验(探究熔化、凝固、沸腾的特点)。要注意分析电冰箱、热岛效应等生活、生产实例中的热学问题,注意数据表、图像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
考点1.物质的三态
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复习要点:⑴结合实例从形状与体积上固、液、气三种物态。⑵能描述物质三态的基本特征(以水的三态为例)。
考点2.温度及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复习要点:⑴温度的单位、℃的含义、0℃和100℃的规定。⑵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⑶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环境温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⑷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刻度及符号)、量程、分度值和刻度范围。⑸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考点3.物态变化
1.六种物态变化形式及其吸、放热情况,见下图:
2.物态变化是有条件的。具备这些条件,物态发生变化。如固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要继续吸热,二者缺一则不能熔化。
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①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质吸热、温度升高;放热、温度降低。物态变化时,吸热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②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物态变化时,吸热、温度升高;放热、温度降低。
4.蒸发与沸腾的区别。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两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温、压缩体积。
复习要点:⑴根据熔点(凝固点)或图像区分晶体与非晶体。⑵会查、会用沸点表和熔点表。⑶实验探究物态变化,重视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分析数据,归纳结论);注意创新实验设计,如设计实验验证蒸发是个吸热过程等。⑷从沸腾和熔化(凝固)图像中获取有用信息,能从图象中分析归纳物态变化规律,根据图象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数据计算或作出判断。⑸根据物态变化的条件、特点和规律分析解释生活、生产中有关的热现象:①判定物态变化现象:根据物质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按照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②判定物态变化能否发生:一是根据物质的初、末状态和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定;二是根据物态变化的条件来判定;③判定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先判断是哪种物态变化现象,再根据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中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中放热来判定;④分析一些自然界中热现象的成因,解释有关热现象。注意联系实际,归类列举,如列举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汽化现象等;注意专题复习,如电冰箱中的热学问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中的热学问题等。⑹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①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分析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②解释云、雨、露、霜、雪、雹的成因;③分析水循环过程,判定水循环过程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④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六章 电压教学设计
物理学习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训练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力的测量实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欧姆定律实验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于敏
初高中物理衔接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走进神奇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自行车知识问答20例_物理第二课堂_初中物理在线
透镜教学设计
现代顺风耳—电话教学设计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实验设计
长度与时间教案设计
液化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第1章《声现象》总结
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教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电压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案设计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天文学家发现一个类星体挑战物理原理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电压课堂教学实验设计
高中物理解题需要这五个关键步骤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