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实验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几种科学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三、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常常借助于力、热、光、电或机械等手段的相互转换,实现观察效果明显的目的。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弹簧秤、握力计等是把力的大小转化为弹簧的伸长量或指针的偏转角度。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电压等实验也都是转换成指针的偏转来进行观察的。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P70图9.3—6就给人很好的启示。
五、放大法
初中物理实验中对微小量的测量常常采用“放大法”来解决。例如:①游标卡尺就是在这种思想方法下的产物。②借助于细管中液体的移动或者连通器细管中的高度差实现“放大”。其中用温度计、体温计测量温度的实验,焦耳定律实验等都用了“放大法”。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简易密度计》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练习(3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学案 练习(3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word导学案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 合力》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word导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word学案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导学案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 弹力》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word导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1节《压强》word教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4《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word教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导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牛顿第一定律》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word导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压强和浮力》word导学案1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word学案2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5《物质的物理属性》学案 练习(3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4《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word导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练习(4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学案 练习(3份)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秘》word学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2《牛顿第一定律》word教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1节《压强》word教学设计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宇宙探秘》word教案
2017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二力平衡》word教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