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用激光方法最多也只能将原子冷却到大约一百万分之一开,还远远不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所要求的温度。为此,第二步是用蒸发冷却的方法继续冷却原子。
为理解这种方法,让我们首先观察一杯热水是如何变冷的。盛放在一个茶杯中的热水是由许多水分子组成的,这些水分子的能量有大有小。因为能量大的水分子运动得快,所以它们很快就从杯子上边跑出去,变成水汽飞到空气中了。这样,随着能量大的水分子逐渐跑掉,水的温度就慢慢变冷了。假如我们也有一个盛放原子的杯子将原子囚禁在里面,那么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杯中的原子就会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了。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而言,我们所用的杯子是用磁场做的。原子被放到这个“磁杯”中进行蒸发冷却,称为磁囚禁阱。
我们知道,原子本身是有磁性的,就像一个小磁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很强的磁场,像一口井一样将原子囚禁在里面,使它与外界隔离。这样,能量高的原子就会逐渐从井沿逃逸掉,原子就慢慢冷却了。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慢的,如果我们将井的高度降低,冷却的速度就会加快。
实际上,在进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实验时,人们正是通过逐渐降低井的高度来加快冷却速度的。当然,这个速度必须很好的加以控制。因为速度太快,最终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原子就会太少。通过仔细控制速度,人们就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使大多数原子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了。
通过上述巧妙的主法,物理学家终于实现了几十年的梦想。1995年,康奈尔和维曼首先在0.000 00002k的温度下使大约2000个铷原子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随后,克特勒利用钠原子做了相同的实验。他设计的实验可以使更多的原子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因此可以对这种奇异的状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还利用两个“超原子”得到了非常清楚的干涉条纹,就如同两束激光相遇产生的干涉条纹一样。
他们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高潮。现在世界大约有30多个实验室已成功地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锂和钾的凝聚态在最近获得。除了碱金属以外,法国科学家还在不久前首次制造出氦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实验技术方面的进展也非常迅速。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很小的芯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原子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一成果将使更多的实验室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人教版必修二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WORD教案5
人教版必修二7.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WORD教案3
2013人教版必修二《圆周运动》word主题单元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WORD教案9
人教版必修二7.1《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2
2013人教版必修二《向心力》word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5.6《向心力》WORD教案9
人教版必修二7.3《万有引力定律》WORD教案1
人教版必修二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WORD教案7
人教版必修二7.1《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5
人教版必修二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WORD教案6
人教版必修二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WORD教案3
人教版必修二7.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WORD教案12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教案3
人教版必修二7.10《经典力学的局限性》WORD教案7
人教版必修二5.6《向心力》WORD教案7
人教版必修二7.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WORD教案16
人教版必修二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WORD教案8
人教版必修二5.6《向心力》WORD教案8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教案2
人教版必修二7.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WORD教案7
人教版必修二7.10《经典力学的局限性》WORD教案6
人教版必修二7.1《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6
2013人教版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word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5.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WORD教案1
人教版必修二7.1《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7
人教版必修二7.1《行星的运动》WORD教案9
人教版必修二7.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WORD教案10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教案1
人教版必修二7.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WORD教案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