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特(Johann Wilhelm Ritter1776~1810)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776年12月16日生于萨姆尼茨。1791~1795年在耶拿大学学医,1803~1804年任该校讲师,1804年起在慕尼黑工作,1810年1月23日在慕尼黑逝世。
他从事电学和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德国作为伽伐尼电研究的先驱者,自1797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1800年9月提出报告,在电解水实验中,他成功地收集到两种气体,并从胆矾中电解出铜。他反对伏打的接触说,认为电流的真正来源是化学作用。
1801年在研究光谱的不同部分对氯化银的作用时发现:随着向紫光方向移动,化学活性增加,在紫外部分,仍存在着一种不可见射线,使氯化银变黑,从而发现了紫外线。同年他观察到温差电现象。
1803年,他发现当用两根铂丝放人水中通电时,在两根铂丝上分别出现氢和氧两种气体。把铂丝与电源断开后,用导线彼此连接起来,两根铂丝犹如电源的两极,在短暂时间内,电路有电流通过,但方向与原电流相反。这样,他最早发明了蓄电池。
1805年,他用400对直径为4英寸的金属片组成的电堆,向一根长2英寸的铁丝供电,不久铁丝灼热。改用100对直径为8英寸的金属片组成电堆,可以使32英寸长同样粗细的铁丝灼热,这表明加大面积可提高电堆的功效。这项研究使他得出:“在电动力相等情况下,电池的效果依赖于电池本身和回路的总的抵抗”,先于欧姆得出了类似关系。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4.1《光电效应》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2 选修三5.3《大显身手的传感器》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1.1《动量定理》 WORD教案3
新课标鲁科版3-4 选修三5.2《光的衍射》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4 选修三2.1《波的形成和描述》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4.2《康普顿效应》 WORD教案2
2013鲁科版选修(3-1)第一节《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4 选修三2.1《波的形成和描述》 WORD教案2
2013鲁科版选修(3-1)第一节《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word教案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2.4《氢原子光谱与能级结构》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4 选修三5.1《光的干涉》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2 选修三5.2《常见传感器工作原理》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3 选修三3.3《液晶》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4 选修三5.1《光的干涉》 WORD教案3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第三章《原子核与放射性》WORD教案
新课标鲁科版3-3 选修三3.2《毛细现象》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1.2《动量守恒定律》 WORD教案3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4.2《核裂变》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4.4《核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2 选修三5.2《常见传感器工作原理》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1.2《动量守恒定律》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4 选修三5.2《光的衍射》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2 选修三5.3《大显身手的传感器》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3.1《原子核结构》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3 选修三5.1《热力学第一定律》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4.4《“基本粒子”与恒星演化》 WORD教案1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3.3《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2 选修三5.3《大显身手的传感器》 WORD教案3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4.4《“基本粒子”与恒星演化》 WORD教案2
新课标鲁科版3-5 选修三4.3《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WORD教案1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