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罗意(Louis Victorde Broglie,1892~1989)法国物理学家。1892年8月15日生于下塞纳的迪耶普。出身贵族,父母早逝,从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显示出文学才华,在大学里受的是文科教育,191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1年,他听到作为第一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秘书的莫里斯谈到关于光、辐射、量子性质等问题的讨论后,激起了强烈兴趣,特别是他读了庞加莱的《科学的价值》等书,他转向研究理论物理学。1913年,他获理学硕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他的哥哥是X射线方面的专家,战后他一方面参与他哥哥的物理实验工作,一方面拜朗之万为师,研究与量子有关的理论物理问题,攻读博士学位。
光的波动和粒子两重性被发现后,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感到困扰。年轻的德布罗意却由此得到启发,大胆地把这两重性推广到物质客体上去。他在1923年9~10月间,连续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三篇短文:《辐射──波和量子》、《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物理学──量子、气体动理论及费马原理》,在1924年通过的博士论文《量子论研究》中他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德布罗意波(相波)理论。这一理论以后为薛定愕接受而导致了波动力学的建立。并且把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加以扩展。他认为实物粒子如电子也具有物质周期过程的频率,伴随物体的运动也有由相位来定义的相波即德布罗意波,后来薛定愕解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时称为“物质波”。德布罗意的新理论在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种在并无实验证据的条件下提出的新理论使得人们很难接受。就连德布罗意的导师朗之万也根本不相信这种观念,只不过觉得这篇论文写得很有才华,才让他得到博士学位。192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戴维孙(C.J.Davisson,1881~1958)、革未(L.H.Ger-mer,1896、1971)及英国的汤姆孙(G.P.Thomson,1892~1975)通过电子衍射实验,都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至此,德布罗意的理论作为大胆假设而成功的例子获得了普遍的赞赏,他荣获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德布罗意主要从事的仍是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他还始终对现代物理学的哲学问题感兴趣,喜欢将理论物理学、科学史和自然哲学结合起来考虑,写过一些有关的论文。1989年4月去世。主要著作有:《波动力学导论》(1929),《物质和光:新物理学》(1939),《物理学中的革命》(1953),《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和波动力学的概率诠释》(1982)等。
18.3 氢原子光谱[选修3-5]
17.1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1[选修3-5]
8.2 动量定理[选修3-5]
17.4概率波[选修3-5]
17.1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3[选修3-5]
18.1电子的发现[选修3-5]
17.3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选修3-5]
16.5反冲运动 火箭[选修3-5]
高中选修3-3《热力学第二定律》3
高中选修3-3《气体》
[选修3-2]6.4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16.4 碰撞[选修3-5]
高中选修3-3《热力学第二定律》2
高中选修3-3《分子的热运动1 》
高中选修3-3《分子的热运动》1
高中选修3-3《气体的等容变化》2
17.2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1[选修3-5]
高中选修3-3《内能》3
[选修3-2]6.4 传感器的应用和简单设计a
高中选修3-3《气体的等容变化》1
高中选修3-3《饱和汽与饱和汽压》2
[选修3-2]6.4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选修3-2]6.2 传感器的应用(一)
高中选修3-3《内能》4
高中选修3-3《分子的热运动》2
高中选修3-3《内能》5
高中选修3-3《内能》2
高中选修3-3《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
高中选修3-3《固态气态液态微观模型》
动量守恒定律习题课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