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贝克勒耳早年研究光学。1875年起研究兴趣转向法拉第发现的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在磁场中旋转问题。1883年开始研究红外光谱。1886年转而研究晶体对光的吸收,并由此于1888年获博士学位。H.贝可勒耳对放射性的发现与当时伦琴发现的X射线有关。在研究不同荧光物质对照相底版的作用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不可见的辐射。他用实验证明,这种射线,像X射线一样能使周围的气体电离;但又与X射线不同,它可以被电场或磁场偏转。他于1896年3月2日在法国科学院的例会上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当时称这种射线为贝克勒耳射线,后经居里夫妇等人的努力,发现钍、钋、镭都放射这种射线,从而把这种现象定名为放射性。
此后,贝克勒耳又作了两项重要工作。1900年3月26日他从镭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角度,测出射线中含有带负电的粒子,后称为?射线。第二项是1904年最先发现了放射性衰变。
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性,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开端。由此他和居里夫妇共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由于在长期的研究中受到放射性的伤害,贝克勒耳成为第一位被放射性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于1908年8月25日逝世于勒克鲁瓦西克,享年仅56岁。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初中物理教学中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激趣创新提高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物理实验变魔术的小方法
浅谈“自主学习与进行创新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记忆能力
用纸做物理实验的方法
引入“问题解决”发掘学生“潜能”
初中物理课堂中关键教育事件实例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
吟唱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自主,向课外延伸
易拉罐的物理实验妙用
浅谈如何设计力学自主性学生实验
怎样学好物理
初中物理后进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转变的几点体会
浅谈初二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电能表的选择
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物理实验结论的表述常见错误浅析
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美国物理教材中的章后图表习题
物理教学资源中的“教室”
要问 会问 善问
科学探究中实验结论表述错误的分析
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作业的新境界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