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192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战时期在国立浙江大学(当时在贵州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6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就是后来称为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李政道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4《世界是运动的》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3《直线运动》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八章《力》单元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2《透镜》PPT课件4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5《望远镜与显微镜率》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八章《力》单元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5《望远镜与显微镜率》PPT课件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4《世界是运动的》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课件4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PPT课件2
苏科版八上《奇妙的物理现象》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2《速度》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3《直线运动》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2《透镜》PPT课件7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2《透镜》PPT课件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课件6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课件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3《直线运动》PPT课件3
苏科版八上《人眼看不见的光》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5《望远镜与显微镜率》PPT课件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4.4《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PPT课件2
苏科版八上《平面镜》ppt课件
苏科版八上《人眼看不见的光》ppt课件1
苏科版八上《人眼看不见的光》ppt课件
苏科版八上《奇妙的物理现象》ppt课件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PPT课件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PPT课件4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