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际中,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与认识有各种各样的“偏见”:
偏见一: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是唯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物理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是低效的。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例如:在学完欧姆定律后,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可以通过画电路图直接讲授,引导学生掌握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规律;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需要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例如:对《熔点与沸点》的科学探究,通过加热碎冰及加热水的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如果是了解性知识,教学方法就应力求灵活生动。例如:对《能源与社会》的学习,可以采用举办小型报告会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能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在了解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的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总之,具体选择那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偏见二: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以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到答案。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例如:对《摩擦力》的学习,在各种猜想均列出之后,然后确定两个猜想让大家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讨。对此,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简单,其产生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在初中阶段,我们只对课本上安排的两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快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其教学效率有时是很高的。
偏见三:应该尽量得让学生自由探究。
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于其发展的情景和过程,并要引导探究活动朝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与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物理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我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1.阅读教材:
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和反射面7个概念。
2.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2)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排列关系。
(3)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4)归纳实验结论。
3.问题与反思:
(1)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那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什么关系?
(2)在光的反射定律的描述中,为什么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对“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这条结论,你有什么看法?
(4)定律中如果不研究三线共面,会有什么影响?
(5)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与反射面是什么关系?
(6)法线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一条线,在实验探究中为什么要引入法线?
(7)你还有什么问题和发现?
在以上设计中,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兴趣越浓厚,在基本认识形成后,为了引领学生在参与深层次认知活动,设计了一些整体反思性问题,这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目的是引领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与反思的设计是开放性的,教师组织学生论答,其结论也应该是开放的,学生的论答只要科学合理,就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让其承担更多的责任,最终学会自主进行探索。
偏见四: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他们就在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物理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目前很多教师已经非常关注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些活动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不能只注重形式却丢掉了内涵。
偏见五: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学习物理学概念和规律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物理学的一项明确目标。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对物理学某些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学习的具体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学习内容孤立进行,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教师期望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会如何去探究,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内容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媒介。因此,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物理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
偏见六: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
学生想学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教师确实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探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探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探究等。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一节探究课中,教师启发和鼓励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吸热、放热时温度变化的例子,猜测造成他们温度变化不一致的原因后,学生归纳出几个假设因素──如质量、物质的种类、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后,有一位女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猜想,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黑色物体温度高,白色物体温度低。针对这一猜想,我首先肯定并表扬了该同学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然后明确告诉同学们,物体的颜色,只是反映了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在课外独立进行探究,本节课只是探究与物体的质量、物质种类、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等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如果学生想学什么就应该教什么,那还要课程计划干什么哪?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016中考物理考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压强和浮力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电压
2016中考物理考点《摩擦力》知识点整理
2016中考物理考点《运动的快慢》知识点
2016中考物理考点梳理电能知识点
2016中考物理必考点浮力计算题方法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指导《重力》
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杠杆》知识点
2016中考物理考点总结力的测量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热机的效率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梳理《弹力》知识点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元电荷
2016中考物理考点整理《牛顿第一定律》
人教版2016中考物理考点《液体压强》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路知识点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整理机械和功
2016中考物理考点复习指导密度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电视机
2016中考物理考试知识考点常量
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电流的三种效应知识点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有用的继电器
初中物理知识点讲解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知识点讲解
2016中考物理考点整理《压强》知识点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电磁铁的应用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汽车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梳理光的反射定律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声呐
2016中考物理知识点燃料及其热值
2016中考物理考点辅导《简单机械》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