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中写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它启示我们,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制定学习活动的规则,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科学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一个新的教师观:教师还应当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应当跟学生一起去学习,化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学生的困难在他看来并不是困难,学生的发现对他来说也并不新鲜。这使教师与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而师生之间不同的心态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共同去探究新知。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有一样的渴求新知之心;他应当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忧愁和欢乐,但却不应以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他希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但却并不苛求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因为他知道,学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尝试中的失败对学习来说是十分正常的;他应当对学生点滴的进步表现出莫大的喜悦,对学生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并加以赞赏。因为他知道,激励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作为学习者,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更喜欢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哪种学习方式更为有效。例如,在学习“等高线”知识时,有的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模型,反复说明地图上的等高线的意义,它的凹部和凸部各表示什么,不同等高线重叠表示什么,等等,结果说得学生云里雾里。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选择学习方式。要知道,许多知识并不靠听教师反复的细讲而学会的。如果让每个学生取半块马铃薯切成等厚的片(马铃薯事先最好作适当的雕刻处理),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各片的轮廓画在纸上,由此来模拟等高线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所欢迎,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对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的意义不讲自明,而且可以对等高线产生具体而丰富的联想。
2 教师有时应当故意“稚化”自己,把自己“退化”为一个初学者,想初学者所想,像初学者一样在经历错误中进行学习
如果你让学生通过实验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的能力(即在等量的水中,比较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的质量多少),学生常常会得出蔗糖比食盐溶解得快的结论。即他们往往将物质的溶解能力跟溶解速率混为一谈。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教学中屡屡发生,于是,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些学生是怎么搞的?”“他们怎么会这样去理解呢?”要知道,教师是专家,而学生则是初学者,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专家也是从初学者成长起来的,实际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许多错误,也是教师当初学习时经常犯的错误。只是已经成长为专家的教师,忘了初学时的经历。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暂时”稚化自己,将自己“退到”初学的状态,来思考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走近学生,了解并理解学生。
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知识时,学生有些错误的前概念常会妨碍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教学时,教师不妨以反面的角色出现,假装糊涂,故意提出初学者容易产生的种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判。教师上课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我下面提出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看谁能够推翻这些观点。”接着,教师将一只空盘子放在桌面上,对学生说:“现在我不对它作用力,它处于静止状态。”然后教师用力推动盘子,说:“现在我对盘子作用一个力,这个盘子就在桌面上运动起来了。可见,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它将处于静止状态。只有施加力,物体才会运动。”教师再加大推力,使盘子运动得更快些,于是又提出:“所作用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学生一旦推翻了教师的错误认识,也就纠正了自己的认识,从而为正确认识的建构排除了障碍。
3 教师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向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传统教育只有学生向教师学,而不存在教师向学生学。但时至今天,这种单向的教与被教的关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动摇。这是因为:
首先,我们今天生活其中的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的事物层出不穷,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急剧地增长。教师在十几年的学校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由于遗忘和老化,所剩下的部分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学生不但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知识,他们还可以从家长,从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中获得许多知识。由于成人常因“有用”而学,而孩子常因“有趣”而学,这就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时会比教师的知识更丰富,知识面更宽阔。
其次,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是一种“独白”式的教学,课堂上授受的知识基本上来自教科书和教师的大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都是教师已知、学生未知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清晰地表达所传授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正确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在探究式学习中,师生之间构成的是一种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知识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运动是相对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地心说”不也就正确的吗?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深刻,它涉及到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而多数教师缺乏这一知识,很难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可见,师生互动可以为教师学习新知提供重要的源泉。
再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品格和超常的智慧,教师除了予以充分的赞赏和肯定之外,也应善于从中进行学习。例如,在一次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上,为了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了解磁体的基本性质和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师将全班每2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2根小磁棒、1个马蹄形磁铁、铁片、钢片、1元硬币、5角硬币、1角硬币,等等。让学生自己去玩,看看能够发现什么现象,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活动之后,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一些学生说:磁铁能吸引铁片,不能吸引钢片。能吸引1元硬币,不能吸引1角或5角硬币。有的学生说:磁铁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特别大,有的地方吸引铁的力很小。有的学生则说:两个磁体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同名的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的磁极相互吸引。这时,突然有位学生说:“我发现书本上的结论是错的,两个同名的磁极能够相互吸引。”教师对她说:“请你详细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这位学生说:“老师,这不是我的发现,而是我们两个人的发现。’然后,她一边在桌上做实验,一边说:“我们在两个条形磁铁的S极之间放一枚1元硬币。当拖动一条磁铁时,发现另一条磁铁也跟着移动。这个现象说明,同名磁极是可以相互吸引的。”这时,另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能解释她的这个现象。因为每一个磁极原来都能与1元硬币相互吸引,当王者放在一起,硬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两个磁极之间的相互排斥力,所以,三者能够吸引在一块。”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十分欣赏自己的学生能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我们更应当欣赏学生那种敢于质疑科学结论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所要追求的科学精神吗?我们还应当欣赏这位学生所说的“这是我们两个人的发现”这句话,它这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精神、科学道德吗?应当承认,教师并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在许多方面,教师并不比学生高尚许多,所以,在给予学生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很有必要学习学生的优良品格。
4 教师作为学习者。还应当是一名专家型的学习者,他应当善于运用学习的思维策略,并示范给学生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而策略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进行思维,怎样进行决策的知识。新手的学习往往关注陈述性知识和一部分程序性知识,而专家的学习则较多地关注策略性知识,这是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新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专家型学习者的教师,应当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你的困难是什么?”“你下一步应当做些什么?”“你能不能换一个说法?”“你更坚信哪一种可能性?”“你能不能倒过来想想?”“你见过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吗?”
例如要通过实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过去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实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事先给定的记录表中,分析表中浮力和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可获得阿基米德原理。其实,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其作用充其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无法全面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应当是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建立,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而教师的最大任务则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在学生的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如下的讨论:
教师:当你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你自己会有什么感觉?同时发现浴缸中的水面有什么变化?
学生:人有变轻的感觉,同时发现浴缸的水面升高了。
教师:你能不能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提出一个探究浮力的问题?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你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1:人受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位升高是因为人浸入水中时,要排开一部分水。我想了解,物体排开的水越多,受到水的浮力是否越大?
学生2:我想知道,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教师:你认为浮力跟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哪一个量可能建立直接的联系?
学生:跟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可能有关。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浮力是力,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也是力,两个力之间可能直接相关。
教师:你能否将这种关系表达得更具体些?
学生:物体受到的浮力可能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教师:你作出这个判断时有充分的依据吗?
学生:没有,这是我的猜测。
教师: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具?怎样测出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难?
学生:需要测量浮力和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只要测出体积,便可算出质量和重力。浮力可以直接用测力计测量,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量。现在的困难是怎样将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单独取出来。
上册 月考检测试题及答案2
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2014新初中二年级物理试卷
2014初中物理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
实施新课标高一物理教学阶段反思
2014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测试题
怎样指导初中学生写物理探究报告
初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答案2014
初二下册物理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2014年4月八年级物理联考试卷
浅谈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方法
初中物理第四册期末试卷分析2014年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初二物理下册期末试卷试题
是什么把“做实验”变“讲实验”?
初中物理热学难点辨析及计算题示例
由实验课开出率所想到的
2014初中物理第四册期末考试题
2014初二下册物理期末考试卷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填空题
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初二下学期物理期末测试卷答案2014
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一种重要手段
高一上物理试题及答案(重庆一中)
物理教学中抛锚式教学中的“锚”怎么抛
初二物理下学期期末试题答案2014年
初中物理第四册期末考试卷答案2014
2014初二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答案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