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一、情境与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教学实例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内置一只鸡蛋,气球内不加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地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结果可以想见;因而,当我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鸡蛋,一颗颗原来平静的心也仿佛被提升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柔软海绵,结果自由下落的鸡蛋完好无损(如依此序,则需两只鸡蛋)。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应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 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a)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b)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都是无色的;(c)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d)乒乓球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e)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f)“神舟”五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教学实例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通过读文章、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教学实例 在南方某报看到一篇文章:从前有人在建房子时,把一只活生生的乌龟埋在所挖的地基下,在上面建起高楼大厦。几十年后拆迁房子,发现挖出的乌龟还活着,为什么乌龟能承载这样巨大的压力呢(乌龟的生命力真那么强大吗?有待考证)?学生很惊讶,急于解开谜团,积极探究。
5.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事项
1.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问题要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17
探索宇宙课件2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21
探索宇宙课件1
快与慢教8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2
电荷课件2
电荷课件1
力的合成学案6
探索之路课件2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26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25
电荷课件3
走进信息时代课件1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24
探索之路教案1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18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23
物理学与能源技术课件2
物理学与能源技术课件1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19
走进信息时代课件3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3
电荷课件4
高三物理专题能力训练6
快与慢教5
透镜课件4
物理学与能源技术课件6
探索之路课件1
探索之路课件3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