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思考
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以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讨论引导
人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例:灯),是因为物体(灯)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应该是物体上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不发光的物体上的光线从那里来呢?是不是与它们周围的光源发出的光有关呢?
有关,证据:关灯,一片漆黑,看不到桌椅、周围的人和物。
总结:我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的表面将照射到它上面的光线反射到我们眼睛的原因。
如果没有光的反射呢?(逆向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就看不到不发光的物体。
通过实验推理,得到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结果。
二、探究光的反射
反射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射光和入射光有什么关系呢?
(一)观察动手实验:器材:手电筒、小镜、桌子
在桌面上放一块平面镜,用手电筒光斜射到镜子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在墙壁上得到一个明亮的光斑。改变手电筒的入射方向,会发现墙壁上的光斑也会随之移动;如保持手电筒的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轻轻敲动桌面,会发现光斑也会轻轻的抖动。在这个现象中,涉及到“入射光线的方向、平面镜的位置、反射光线的方向”三个量,思考在手电筒的两个小现象中,分别是哪几个量的改变和哪几个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得出分别是“平面镜的位置不变,反射光线方向和入射光线方向改变”和“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平面镜位置和反射光线方向改变”。这就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这样就为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提供了两种可行的方法:一、保持镜子不动,研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相互关系;二、保持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改变镜子的位置,研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相互关系。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得出实验验证的方法,这是“物理学科思维方法的体现。
(二)实验中如何清晰显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呢?
一些书上介绍有:1.用手电筒;2.肥皂水箱;3.烟雾箱;4.缝光源;5.用激光笔。
讨论后选取最简单、易用方法,应是用激光笔。用激光笔把光照射在白纸板上,调节激光笔的位置,可看到一束红色的光线照射到纸板上,经镜面反射后可清晰的看到反射的红色光线。
观察对比,选取最优实验手段。
(三)法线的引入
看到反射现象,你能描述出反射光线在空间中的位置吗?
联想:从地理学中知道,当规定了经度纬度后,就知道一个国家的具体位置。从立体空间来说,反射光线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可能存在。那么反射光线的方位怎样确定呢?以谁为判断标准呢?
以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吗?不妥。1.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经常改变,并不固定。2.线与面的夹角就是线与线在面上的射影的夹角(高中知识,对初中学生不做要求),提到射影就要联系到垂直,还不如直接在特殊点(入射点)做垂直于镜面的直线──法线来的方便。引入法线,就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镜面都围绕法线联系起来。在反射现象中,引入法线后,入射光线与法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从而研究反射光线是否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实验中,如书上图2.2—4以法线ON为轴,将白色硬纸板绕法线缓慢旋转向前或向后,在白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只有成平面时才看到反射光线。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①。再观察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②,证据:无论怎样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反射光线总在法线另一侧出来。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首先把反射光线限制在一个平面内,进一步把反射光线限制在NOB这1/4平面内(图一),最后确定反射线的位置。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逐步缩小研究范围。
只有再确定角度关系,才能把反射光线具体位置表述出来。
规定:入射角:入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
引导学生猜想,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你打算用哪些器材来研究这两个角的关系。
量角器、或带有角度的纸板。
多次改变入射角,观察并及时记录,通过比较发现,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每一次,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
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
由①、②、③可得反射定律。
任何结论都是需要多次验证,仅凭一组数据概括物理规律是不严密的,多次测量就是为了减小偶然性与特殊性。
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光的反射图,用理想化的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规律,通过画光路图建立模型,将反射过程表达清晰。
用作图法来研究物理问题,能直观、形象的揭示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对于物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类似如: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
三、光路具有可逆性
当光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沿原路返回。证据:手上有光斑,引导我们逆向思考,光路具有可逆性吗?
做实验:
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发现其反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逆向思维是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方式,最著名的例子: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思考,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能生电,经过不懈研究,最后发现了电磁感应,利用它制成了发电机,为今天大规模利用电能打下基础。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强光斜射到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用白纸反射,则不会产生光斑,要求学生对比观察,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反射面分类,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不一样,当一束光射向光滑平整的镜面(或类似面),反射光仍然是平行光束,这种反射称为镜面反射。镜面反射只能在特定的角度看到很强的光。
平行光束照射到粗糙不同的反射面时,反射光不再是平行光束,而变成向各个方向散开的光,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发生漫反射时,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有部分反射光进入观察者的眼睛,但没有特定的角度得到强光。
分类法是对比不同物体(物质)性质特点常用的方法,如:固体按有无熔点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五、探究时要注意强调
(1)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而不是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入射角同理。
(2)法线是一条假想的重要几何线,它有以下特点:a.法线在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中间;b.法线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常见镜面);c.法线总是与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重合。在做反射现象习题中,它用来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在空间里的方位。
(3)从因果关系来说,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应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大而变大,且反射角每时每刻都等于入射角。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为0°,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
(6)要能熟练地使用圆规和直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光路图。做图时,光线画实线并标以箭头以表示光的前进方向,反射面要画成带斜线的线段,法线要用虚线表示。许多题要用光路具有可逆性来补画完整的反射光路。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5《物质的物理属性》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2《静电现象》PPT课件3
苏科版物理八下《牛顿第一定律》ppt公开课件
苏科版物理八下《液体的压强》ppt课件
苏科版物理八下《液体的压强》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PPT课件7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PPT课件1
苏科版物理八下《二力平衡》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4《物质的比热容》PPT课件1
苏科版物理八下《力与运动的关系》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PPT课件3
苏科版物理八下《热传递》ppt课件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PPT课件2
苏科版物理八下《二力平衡》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PPT课件5
苏科版物理八下《力与运动的关系》ppt课件
苏科版物理八下《物体的浮与沉》ppt课件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3《摩擦力》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PPT课件6
苏科版物理八下《二力平衡》ppt课件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PPT课件4
苏科版物理八下《测量物质的密度》flash课件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4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3《物质的密度》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6.5《物质的物理属性》PPT课件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3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