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的大地震引发了高达10米的大海啸,几乎袭击了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地区,并引发了环太平洋沿岸各地的海啸预警警报。地震发生后五六分钟,日本东海海面至少上升了3.5米。港湾空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桥重雄说:“海啸高度和受灾区域之广都是国内迄今最大的,属百年一遇规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大海啸?
地震规模大,震源浅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古村孝志说,这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仅有24公里。
海啸通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水下塌陷或滑坡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最主要的原因。海底地震致使海床上升或下降,产生的海浪与在海面附近起伏的普通波浪不同,可深及海底。海啸发生时,巨浪最高可达数十米,如同一堵“水墙”。海啸波长很大,可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小。所以,到达地面时,携带巨大能量的巨浪可冲击地面所有物体。
特殊地形可能使海啸能量进一步放大
海啸浪高和破坏性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地震级别、波动的水量、海浪冲向岸边所在的海床地形以及是否存在阻碍浪潮的天然屏障。一些专家认为三陆海域的里亚斯型海岸地形有可能使海啸的巨大能量进一步被放大。
里亚斯型海岸是那些海岸线的总方向与构造线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有很多外侧宽广而内侧狭窄的“三角形海湾”。这样的海岸,越向海湾内侧,海浪就越容易升高。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间濑肇说,在三陆海域附近海湾深处,海啸也许达到了30米高。
大海啸可能还有第二波、第三波
海啸不是一波就会结束,可能同时在几小时内出现数次。因为能够减小海啸能量的只有陆地,海啸只能靠撞击陆地来释放能量。
而且通常最大的一波不是第一波,可能是第二、第三或第四波。日本气象厅地震专家横山博文说,海啸的第二波、第三波有可能变得更高,第一波海啸没有到达的地方也有可能遭遇巨大海啸袭击,因此最好躲避到30米高处。
海啸产生原因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或强烈风暴等所引起的海水巨大涨落现象,按成因可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风暴海啸等几种。在茫茫的大海里,地震引起的波浪高度虽然不到一米,但当它冲击到海岸边或岛屿岸边时,浪高却急剧上升,最高时可达二三十米,而且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
间苯氧基苄醇(m-phenoxybenzylalcohol)百科物理
哈密克-伊林沃思规则(Hammick-Illingworthsrule)百科中学物理
电磁辐射物理课堂知识
量子阱(quantumwell)百科中学物理
非平衡载流子寿命(nonequilibriumcarrierlifetime)百科物理
量子点(quantumdot)百科中学物理
生物组织色散物理小百科
氧效应(oxygeneffect)物理课堂知识
皮层功率谱密度经典知识物理篇
非辐射复合(nonradiativerecombination)百科物理
场发射(fieldemission)百科中学物理
突触传递(synapsetransmission) 经典知识物理篇
甘油(glycerin)物理小百科
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课后的物理知识
猝灭效应(quenchingeffect)物理小百科
高熔点稀有金属(highmeltingraremetal)百科物理
整数量子霍尔效应(integerquantumHalleffect)百科中学物理
生物信息论(biologicalinformationtheory)物理小百科
核酸发光(luminescenceofnucleicacid)物理小百科
生物电学(electrobiology)物理小百科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物理小百科
脑地形图(topographicalmapofbrain)课后的物理知识
光敏化作用(photosensitization)物理小百科
空穴(hole)百科物理
辐射驰豫(radiationrelaxation)物理小百科
超声的生物效应(biologicaleffectofsupersound)物理小百科
凸透镜的屈光、成像和应用百科物理
磁场的生物效应(biologicaleffectofmagneticfield)物理小百科
溴本辛(banthinebromide)课后的物理知识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物理小百科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