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 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的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须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在这一阶段需学生主动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改为探究实验,这样做有以 下四点好处:(1)更有利于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让学生真正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而探究。( 4)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又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维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2.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学会画折射光路图。
4.学会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3.由观察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自然现象,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奥妙无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2.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3.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利用光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玻璃砖、激光笔、水槽、水、圆表盘、碗两只、硬币、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播放“空盆现硬币”视频(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问题:我们 如何看到物体?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改变?
演示: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问题:筷子为何折断了?
提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两种介质),光的传播路径改变,引出折射的概念。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视频导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但是2010年7月26日乐山的天空中却又同时出现了三个太阳,你相信吗?
播放“三日同辉”的视频资料。
问题: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光的传播路线是否发生改变?引入新课:光的折射。
实验导入
演示魔术:空碗出财宝(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
组织学生活动:叉鱼比赛。
问题:同学们想探究这其中的奥秘吗?导入新课。
点评: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预测:同学们会感到无比惊奇,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推进新课
一、光的折射
问题引入:问题一:展示视频“海市蜃楼”,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二:放大镜为什么能起放大作用?
问题三:前面学了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如水中倒影,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面,又反射回到空气中,进入人眼形成的像。但水中倒影比物体本身更暗淡,为什么呢?
1.教师演示下图(可往水中加点墨水或牛奶,增强可视性),要求学生填空。
出示小黑板内容(亦可以课件呈现)。
现象:①光的传播方向在水面发生突变。
②同时出现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③入射光线分解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 线(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弱于入射光线,故看起来偏暗)。
2.相关名称
①一点:点O为入射点(又为反射点、折射点)。
②二辅助线:法线NN′分界面水面MM′相互垂直
③三光线AO叫入射光线OB叫 光线OC叫 光线
④三角入射角为 与法线NN′的夹角反射角为 与法线NN′的夹角二角关系为:相等折射角为 与法线NN′的夹角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以下方案任选一个:
方案一:用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1)器材:激光光源、玻璃砖、量角器、直尺。
(2)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观察:
①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吗(若不改变,光路应为什么方向)?
②与入射光线相比,折射光线是偏离还是靠近法线?
③使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如何变化?入射角减小呢?
④发散、深化提问:上面讲的是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是斜射。若直射(垂直入射)呢?
即时练习画光路图:
由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光的折射定律。
(1)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2)两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因果关系: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随入射角同方向变化。)
通过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认识光路的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的存在。
出示装有一条小鱼的大烧杯,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操作。
从侧面和上面观察鱼,对比鱼的大小的不同。
结论:从侧面看,鱼更大(原因以后再讲)。
让学生用铅笔模仿猫去“刺”鱼。
结论:鱼看起来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浅,是虚像(可讨论问题:“眼见”一定“为实”吗)。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讨论交流: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讨论导引:
导引一:人透过空气看树木,是树木反射的光从树木沿直线进入人眼。
导引二:人通过水面看岸边树木,光从树木到水面发生反射,进入人眼。但人还是习惯地以为光是从水中树木的倒影处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即:我们总是依照光射来的直线方向去判断光源的位置。
眼看鱼,光从鱼处反射进入人眼,即光从水到空气中发生折射(与实验探究的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的情况相反)。
出示小黑板:对比
光路方向 空气→水 二者相反光路可逆 水→空气
八年级上苏科版4.1光的折射4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5.2速度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5.2速度3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1光的色彩颜色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2.4升华和凝华8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2.4升华和凝华6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2.5水循环2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4.1光的折射5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5光的反射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4.1生活中的透镜3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3.1光的色彩 颜色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2人眼看不见的光4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5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3光的直线传播3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2人眼看不见的光3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3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2.5水循环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9.4认识浮力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5.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4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2.4升华和凝华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4平面镜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4.1光的折射2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4平面镜5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2.5水循环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2.4升华和凝华5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2.4升华和凝华7课件课件
八年级上苏科版3.4平面镜成像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5光的反射4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3.3光的直线传播1课件课件
八年级下苏科版4.1光的折射1课件课件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