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授者”的旧观念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教师,导致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方式单一,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不是教师设计好的机器,会完全按照你的设想发展。要实现“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一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就离不开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更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课堂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才能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积极构建协调、融洽、温馨、和谐的课堂,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现“和谐”呢?
一、善于引导 善于观察 善于总结
教师常把三尺讲台比作自己表演的舞台,而把学生当作台下的观众。这种比喻是错误的。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而物理实验主要方式就是探究实验。在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中,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而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经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第三章光的反射时,教师应该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根据光的反射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1)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2)反射光、入射光的大小粗细是否一样?(3)反射光、入射光的夹角关系?(4)两支光在速度方面有什么差别?(5)反射光和入射光有什么规律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几个问题,而不必完全按照课本来学习。
老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从学生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想,即使胡思乱想也没有关系,不要对他们一些离奇的想法一棍子打死,应多肯定,并耐心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事实经验来猜想和假设,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测和判断能力。
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经验猜想,有的同学马上抢答:与质量有关。依据是大船的质量大,浮力肯定大;小船质量小,浮力肯定小。对于学生的猜想我并没有一下子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表扬他善于观察。而后不动声色的做了一个实验。学生们睁大了眼睛,我先在一杯清水里放入一个鸡蛋,然后逐步向里加盐,学生们会惊奇的发现:同是一个鸡蛋浮起来了。学生马上转移猜想可能是密度影响到了浮力。并让学生把一个易拉罐逐渐按入水中,让学生感受按力的大小,于是猜想到是排开水的体积的影响,正是对学生大胆猜想的肯定,才会有后来的积极探索,从而自行纠正其猜想的方向,真是“鱼和熊掌兼得”啊。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路元件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时,同学们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和实验的情况提出了如下猜想:(1)串联的灯泡之间电流是相等的,因为我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将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时每个灯泡的亮度一样。(2)电流不相等,因为我们在做实验时发现两个不同的灯泡串联时亮度不同。(3)串联的两个灯泡间电流应该是逐渐减小的。因为电流跟水流相似,当水流过一排水龙头时,第一个水龙头里的水流大些,后面的水管里水龙头水流逐渐变小,等等。同学们都能根据事实经验作出一定的猜想。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同学们自然懂得了用实验来分析论证的重要性。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
尽量把每堂课的“开场白”设计好,运用悬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收到良好的“首因效应”。
例如,在学研究声音的特征实验前,我先播放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有生活的,也有很多优美的乐曲,让学生辨别这些声音的不同,学生在课堂上重温熟悉的声音,很兴奋马上提出问题:到底什么决定声音的特性?是用力的大小,还是自身结构决定?很自然的引导要探究的问题。
再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拿一个碗,学生很轻松完成。我把碗抹上油,再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马上提出问题: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一针见血的指向了本实验探究方向所在。
(3)合理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会问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启发性和考虑实验组织上的递进性。好的演示实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促进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对多个演示实验的组织宜层层递进,先简单后复杂,先直观后抽象。
如初中“压强”演示实验“冷水锤子”,冷水浇淋充有大量热水蒸气的密封易拉罐,伴随响声易拉罐被大气压瘪变形,制造了“惊奇”教师趁机置疑“是水把易拉罐砸瘪的吗?”“不是,那又是什么?”下面的演示实验则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内部挤出了空气)→“覆水杯”(水代替了空气)→“瓶子吞鸡蛋”(瓶内空气减少)。
又如演示实验:把一个细而高的钢笔筒立在一张长纸条上,笔筒好不容易站稳下来,手轻轻拿住纸条一端,另一只手迅速打击纸条中部,纸条被快速抽出。打击之前,学生异口同声喊:“倒,倒!”当看到笔筒纹丝不动地站立着,在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趁机讲解:“物体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惯性”建立后,回顾“纸飞蛋打”实验并进行揭谜。这样演示(刺激)→应用(顺应)→演示(刺激)……直到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课堂中第一个实验不仅引入了新课,同时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进行了强化;第二个实验是强行扭转学生头脑已有“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的错误概念或防止其形成,对学生旧的认知结构也有强烈震撼。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上:多肯定多赏识,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测量班内100米跑冠军的时候,让学生来讨论测路程选用的器材,许多学生不假思索的就说用刻度尺,我马上把刻度尺交给一回答的学生,说:“亲爱的同学,请你那你所选的器材去量吧,我们两天后再见。”这位学生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学生们也在笑声中牢牢地记住该选用的器材,也为后面遇到类似的现象敲响了警钟。
形式上:民主 小组合作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倡采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系列实验。但对学生进行分组应采取“教师协调,自愿调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实验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取长补短,同时,每个小组在推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分工、安排、记录活动情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协作,提升他们的探究热情,并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自己独立进行实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做中学”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这样才能增强探究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天平使用的方法时,我改变了以往的灌输法,而是采用了分组小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每组找一名同学,让他们扮成人体小天平,其他同学就是使用者。结果同学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演示,一操作错误马上就会有人指正,结果同学们牢牢地掌握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又如在探究凸透镜规律的时候,如果老师嫌麻烦只是做演示实验的话,学生只是在看热闹,实际在探究的几乎没有,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总结,结果只是在浪费时间。反过来,如果换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效果正好相反,学生们会很认真的去研究,并且相互交流的气氛很高涨,不光把实验报告册的知识探究出来,而且超乎想象的探究出许多的高深的知识。
手段上:多采用高科技手段
物理实验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软件、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三、把空间留给学生建筑创新平台
学生的想象超乎你所想,在许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自己在讲,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许多的时候,我们为了省时间,直接告诉答案,直接让学生背答案,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我们的思维范围内,不给他们任何思考的机会,只是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如果把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是何等的不简单,他们的小脑子真是灵巧。
有一次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学生们人手一把尺,随便用尺子来设计实验,结果学生设计出了许多超出课本的实验。
有的学生用它来探究声音的发生: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伸出桌面的端部,钢尺能够发出声音,观察到钢尺在振动。可见,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当钢尺绝大部分伸出桌面,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虽然可以看到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说明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出人听得到的声音;有的学生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约为全长的1/3,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它振动的快慢。再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使它振动的幅度跟上次大致相同,听它发出的声音跟上次相比有什么变化。从实验可知,钢尺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它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有的学生用来探究声音的响度:用一根长钢尺,压紧在桌面的边缘,适当调节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保持伸出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它伸出桌面的端部,使钢尺能够发出声音来,这时能观察到钢尺振动的幅度。听声音的大小,可以观察到,当用力较大时,钢尺振幅较大;拨动钢尺的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较大。也有的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色,用来探究乐音与噪音的区别等等,这可真是一尺多用啊。
有的学生也想到了利用身边垂手可得的物品来做实验。例如利用乒乓球来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声音的产生等;利用普通的玻璃杯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利用鸡蛋探究大气压强,浮力大小等等。
多了一点微笑,多了一份赞许,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脑子动起来了!真像一缕阳光撒下,我觉得这就是教师价值的体现。在实验课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不断进步,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从中可以看到自己思想认识的升华、研究的丰硕成果和成长的点点滴滴。
总之,实验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实验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采资源的“妙手”和“妙笔”。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把实验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测试题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检测试题
201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六月月考试题
2015苏科版初二下册物理期中模拟试题
2015年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2015年五月八年级物理月考试卷
2015年八年级物理下期半期考试卷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期中考试题
初二物理第10章浮力测试题
2015年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八年级物理期中考试卷
2015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试卷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5月月考试卷
201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6月月考试卷
2015年初二下册物理期中试卷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测试题
初二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检测试题
2015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5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粒子与力期中复习试题
2015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密度期中复习题
2015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质监试题
初二物理第十章浮力单元测试题
2015年初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2015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模拟试卷
2015北师大版初二下册物理期中试题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模拟试卷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期中检测试卷
2015年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测试题
201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试题
2015年初二物理下册期中检测试题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