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本中,实验题型的“练习”所叙述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解答和说明,可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有的教师怕麻烦,常以“讲”代“做”地提示或讲解答题要点,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设法将“练习”中的叙述性实验改为实验活动,增加学生进行实验探索的机会,降低他们理解知识的难度,从而提高解题质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 将“练习”改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探索的机会
课本中的部分“练习”,可在课堂中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他们亲自研究“练习”中的物理现象,以巩固概念和理解知识。如在热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找一段粗金属丝,把它弄弯再弄直,这样反复数次后,用手摸一下弯折的地方,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这个现象。”对此,有实际经验的学生只是极少数,教师在课前给每两位学生准备一段长约30cm的粗铁丝。为防止有些女生无法弯折它时,可采用男女生混编进行实验。使他们在实验中,去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热能”的知识。
2 将“练习”改为演示实验,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课本中有些“练习”,叙述的物理现象虽然有趣,但学生答题无从着手,常常抓不住关键或阐述不清等,若通过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讨论可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练习”中叙述的物理现象,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完整地答题。如在“大气压”教学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取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里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缓缓上升到大试管里,解释这个现象。”对此,许多学生难以置信。教师可安排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为提高可见度,可在水中加些红墨水。当学生看到如此特异的现象,一片诧然,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的激情。这时,教师及时组织讨论:水为什么下落?试管又为什么会上升?通过演示和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3 将“练习”改为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有的“练习”中叙述的物理现象,学生回家后可人人动手实验。教师可适当布置这类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如光学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黑暗的房子里,白色墙壁前立着一块平面镜,用手电筒正对镜和墙壁照射,在旁边看时,镜子暗墙壁亮,为什么?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后,印象较深,巩固了所学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识,当他们再去解释“黑板反光”问题时,就显得较为容易了。又如电学中“设计一个磁性强弱可以改变的螺线管”的“练习”,学生在家可用漆包线(也可用普通灯头线)、干电池、铁钉、大头针、铅笔芯等做实验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若铅笔芯变阻效果不明显,可改变干电池节数来达到实验要求。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容易,学生兴趣高,有利于巩固“电流的磁场”、“影响螺线管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等知识。再如“测定人上楼梯的最大功率”、“不倒的钢笔套”、“重垂线的应用”等“练习”,学生均可回家做实验,使他们学玩结合,玩中思考。对取材容易,观察方便的实验可对全班学生作统一布置;实验时需要二人或几人4合作的,可成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去完成;难度较大或器材不容易办到的实验,可只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去做,再由他们向全班学生报告实验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定期检查和收集学生的实验成果,对有新意、独创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开展小实验、小论文、小制作评比展览活动。
4 将“练习”改为综合性实验,提高复习课效果
对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可安排在复习课中,配合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围绕“练习”中叙述的物理现象设计实验,在课堂中师生边实验边讨论问题,把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实验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消除复习课单调、乏味的感觉。如电学中“串、并联电路”单元教学后,有这样两道练习:“有一个电阻值已看不清楚的电阻器R1,我们想要测出它的电阻值,但手边只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另一题改为一个电流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几根导线,你有办法测出R1的阻值吗?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这两题,因综合性较强,要求高,学生很难叙述完整而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开展综合复习,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为提高实验效果,实验中的电表须用较大的演示电表,再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和解说,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思考;诸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规程、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其计算等问题,这样,既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又使多数学生掌握了此类电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又如“浮力”的复习课,可针对课本练习,设计“1N的水能产生大于1N的浮力”的实验:取大小不一的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两只,用量筒量取102mL的水(C≈1N),倒入大杯中,为提高可见度,滴进几滴红墨水,再用天平称出200g干燥的细沙,放入小杯中,将小杯放入大杯中,可见到盛沙的小杯漂浮在大杯的水中。这时,不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更要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小杯为什么会漂浮?小杯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各为多大?它们的关系怎么样?通过实验、讨论和教师的评析,系统复习了量筒和天平的使用、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排水量和浮力等知识,同时澄清了学生头脑中“1N的水最多能产生1N浮力”的错误认识。
对物理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掌握课堂提问艺术
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点方法
实验成为中学物理教学薄弱环节的原因
建构一种新的理科教学模式
单摆周期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的理性思考
谈科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用玩具电动机作发电机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铁丝穿冰课外实验
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
科学与媒体应该是好朋友
基础物理教学的改革路向
理想课堂的五部曲
提高自主互助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
探究式物理教学
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的功能
如何使用科学教材的一些思考
物理试卷评析课教学初探
自由落体运动备课的所想
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探讨
中学物理教学中元认识的训练
奇异光的穿透本领实验课题研究
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科学史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角色
多因素问题的科学探究
中学物理常用的观察方法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