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1.让学生明确:许多生活现象、自然现象,都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是有价值的实验探究对象;
2.让学生感受:只要留心观察和思考,探究的器材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物理基本而古老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过程与方法)
2.复习有关光的、热的、声的和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物理学习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动员学生建立“个人移动实验室”,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强化过程与方法)
【教学策略】
让学生学会“做、看、想、说”,充分感受学物理的快乐,从而突出学习主体,凸显学生中心。
【教学设计】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全过程均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教师提问引入课题:大家知道学习物理最基本而古老的方法是什么吗?
学生:观察和实验。
教师:观察什么?用什么做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用实验器材做实验。(板书)
教师:观察和实验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并生发新知识的过程,它不同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那样掌握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上,而不能创新和生发新知识。
教师:展示人造雾、露、雨的实验,师生交流由此开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光的实验
1.杯内装满水,透过被自观察课本,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字,这里水和杯子起了凸透镜的作用;(通过该实验,复习凸透镜的特征、作用)
2.将一筷子插入杯内的水中,可以看到筷子向上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3.装半杯水,然后,向杯内吐几口烟雾,在把杯口封闭起来,用激光灯照射,既可看到折射现象,又可看到反射现象。(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光的折射和反射是同时存在的,并看到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规律)
二、声的实验
1.用两个塑料杯,一根细线,可以做成土电话;
2.用杯子吹灭点燃的蜡烛。(通过该实验,复习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热的实验
1.人造雾、露、雨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复习液化的产生过程──雾、露、雨的形成)
2.从冰箱内取出结冰的杯子,3—5分钟内可以看到明显的霜,过5—10分钟,霜又开始升华,再过10—15分钟,霜开始熔化变成水。(通过该实验,复习升华的产生过程──霜的形成)
四、力的实验
1.大气压足以支持一杯水;(通过该实验,复习大气压的作用)
2.塑料杯可以吸在嘴巴上;(通过该实验,复习大气压的作用)
3.固体压强实验:把杯子正立和倒立在面粉上,陷进去的深度不一样;(通过该实验,复习固体压强的概念)
4.气压计的制作:用透明膜封住装有半杯水的杯子,再用吸管戳穿并密封,然后向里吹适量的气,就成了气压计;(由喝豆浆想起了气压计的制作)
5.惯性实验:杯内装半杯水,盖上一硬纸片上面放上鸡蛋,然后迅速弹出纸片,鸡蛋会掉入杯中;
6.筷子提米实验。(通过该实验,研究究竟是谁给谁的摩擦力)
【教学小结】
生活即学习,物理在身边。
【教学反思】
教师、学生都是重要的、被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学改革,难的是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理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均不能拷贝与复制,它必须通过过程与方法的凸显来实现。同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又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三维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能简化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敷衍了事,一蹴而就,也不能虚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形同虚设,束之高阁。
还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得好:“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给他。”
(本节课在“湖北省第三届创新教育成果展示会”上展示)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课件2
2016届中考物理课时知识点复习教案28
热力学定律课件4
2016届中考物理课时知识点复习教案24
能量量子化教案
波粒二象性课件3
重核的裂变教案
液体课件2
电容器与电容教案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课件1
液体课件1
原子结构课件5
热力学定律课件5
简谐振动教案
简谐运动的描述教案
电势能和电势教案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教案
电动势教案
波粒二象性课件4
波粒二象性课件1
原子结构课件3
磁现象和磁场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课件1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课件2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力教案
2016届中考物理课时知识点复习教案27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教案
气体的等温变化课件2
波粒二象性课件2
2016届中考物理课时知识点复习教案26
不限 |
物理教案 |
物理课件 |
物理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